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島上的羊群和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9]
放大圖片

羊與狼是否真的可以和平共存?

朱 琪

 美國次貸危機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崩潰,由里根和戴卓爾始作俑的資本徹底自由化經濟政策,把所有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的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和企業,包括銀行、投資公司、航空鐵路等全部實行了私有化。從此,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完全由市場機制調節,形成了大企業、小政府的格局,政府在事實上把保障人民經濟生活的責任和權力全部都撒手交給了金融資本家。當時確實火熱了一陣子,但是好景不長,最終導致了這次極端嚴重的金融失控,並且禍不單行,由美國而歐洲,進而波及整個世界,釀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私欲與生俱來

 實際上,任何一種世界性災難都出自同一個原因,即放縱了貪得無厭的私欲本能。人類是生命,生命由無數個體組成群體,再由無數群體構成社會。人類社會要生存下去,先決條件是每一個體都必須具備保證自我能生存下去的私欲本能,因為沒有個體作為基礎,也就沒有了群體和社會。由於人類的一切本能都植根於遺傳基因,所以作為人類個體賴以生存的私欲本能同樣也來自遺傳基因,這就決定了私欲與生俱來,代代相傳,人人皆有。

 這樣說來,這個世界不是太可怕了嗎?但是實際上並不可怕,因為古來就一直如此,人類為了維持社會的公平正義,有著對私欲實施嚴格限制的社會約束機制,這就是由國家制度決定的政策、法律,還有約定俗成的民間道德、習俗。

合理私欲正常生存

 社會約束機制的職能是既要滿足個人的合理私欲,使其能正常生存下去;又要遏制私欲的過度膨脹,使其不能危害社會,以免妨礙他人的生存。近百年前,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就道出了這個真理:地主不應把土地都佔為己有,資本家也不應富有到能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如果政府一旦放棄國家對社會經濟命脈的掌控權,對私欲的社會約束機制也就蕩然無存,能左右國家經濟生活的金融資本完全控制在私人手中,就給個體私欲基因的表達以無限膨脹的機會。

 失去社會約束的私欲基因會促使資本家以最狡猾的手段,為貪得無厭的私欲披上最美麗的外衣,以貌似合理的伎倆掩蓋最黑心的貪婪,製造五花八門的金融產品引誘客戶上鉤。從表面上看合同對信貸雙方都有利,甚至還可能使客戶覺得自己獲利更多。不需當時付出代價就能立即享受現成,給人以坐享其成的美妙感覺,寅吃卯糧的提前消費,又勾起和迎合了客戶貪婪的私欲。然而無抵押的高利率房貸並非逆向儲蓄,而是冒著充滿不確定因素的高度風險,像賭徒一樣以虛幻的未來作賭注,致使轉手的次貸成為實際上的賣空買空,最終更不可能不成為徹底的一切皆空。金融老闆掏空了客戶口袋中的最後一文錢,也就耗盡了自己金庫中的最後一枚金幣,老闆和客戶雙雙都落個空空如也。

餓死最後一隻羊

 在茫茫的太空中,地球只是一個比太平洋中的小島還要小的孤島,一個曾經被上帝遺忘了的小島。有一天上帝路過這裡,看到島上氣候溫和,土壤肥沃,但是沒有生命,荒涼寂寞。於是上帝說這裡應該有青草,說著島上就長滿了茂密的青草,遍地鬱鬱蔥蔥。但是只有植物沒有動物,顯得冷冷清清,上帝心想這裡應該有幾群羊才好。轉眼間羊群便出現了,每隻羊都在安詳地吃著草,小羊還在咩咩地叫,島上有了生氣,只是羊兒都顯得有點懶洋洋。看了看眼前的情景,上帝歎了一口氣,不放心地離開了。過了不久,上帝回到小島上一看,果然不出所料,羊兒雖然長得肥肥的,但是許多羊懶得都趴在地上吃草,有些羊連路都走不動,有的甚至站也站不起來。公羊沒有力氣爬到母羊背上,小羊的叫聲也聽不到了。看著眼前死氣沉沉的景象,上帝說島上還應該有一小群狼,但永遠只能是一小群。說時遲,那時快,幾匹狼從草叢中竄了出來,直奔羊群而去,受驚的羊群四處逃散,幾隻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的羊就被狼吃掉了。

 從此島上的群羊開始變得能跑能跳,越來越健壯,羊糞使得青草更加茂盛,羊群隨著羊的數量增多而變大,島上生氣勃勃;而那幾匹狼呢,也生了小狼,增加了數量,但只是一小群。兇殘而又貪婪的狼,怎麼就不會繁殖過多,成為一大群,以至把一群群羊都吃光呢?因為上帝早已作出安排:吃盡最後一隻羊,就意味著餓死最後一隻狼,所以狼的數量不可能大量增加。但是狼生性殘忍,血淋淋地把活生生的羊撕碎吞吃掉,實在令人目不忍睹。如果上帝讓羊群的體質不退化,也讓這個島上沒有狼,豈不是更美好麼!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沒有狼的話,體質良好的羊就會無限繁殖,而吃盡最後一片草,就會餓死最後一隻羊,到時候留下的仍然是一個荒涼寂寞的孤島。當然,這只是一個《聖經》上所沒有的杜撰故事。

 原來社會的生態平衡與自然的生態平衡有著同樣的道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