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56年元旦,陳佐洱(前排中)與父母和兩個弟弟在廈門大學合影。資料圖片
——一代宗師門出四傑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林舒婕 實習記者 傅 敏
「一代宗師隨風去,兩行熱淚祭故人。」廈門大學近日為該校愛國作家、教育學者陳汝惠教授逝世10周年舉行紀念和學術活動,借助媒體的大幅報道,陳汝惠的傳奇人生與成就首次被世人廣為認知。
陳汝惠1917年1月17日出生於上海市寶山縣。十歲喪父,家境貧寒,由其母親及長兄、著名兒童作家陳伯吹撫養長大。抗戰時期,時年二十餘歲的陳汝惠以筆代戰,發表大量雜文,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上海「孤島」淪陷後,他繼續堅持創作抗日作品,成為上海孤島時期進步的現代文學作家。1951年,陳汝惠隨校長王亞南到廈門大學,辛勤工作三十餘年,並於1956年組織編寫了國內第一部《高等學校教育學講義》,填補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空白。
長子陳佐洱港人熟悉
陳汝惠最令世人好奇與感佩的是他培養了三個傑出的兒子:大兒子陳佐洱,曾任國務院港澳辦常務副主任,當年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現任全國政協常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且本身也是作家;二兒子陳佐沂是浙江大學名教授;小兒子陳佐湟是著名指揮家、國家大劇院的藝術總監。
陳汝惠與妻子都是學教育學出身,善於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他的三個兒子也全都受到了他們的良好教育。「父母善於因勢利導,正面教育,從不打罵我們。父親的批評,我們可以抗辯甚至可以反批評他,他會認真地聽,然後全家民主討論,每一個人都發表意見,最後以理服人。」長子陳佐洱回憶道。
「我最早接觸的中外名著的內容,是每天早晨鑽進他被窩,非要他講一段故事,不然我就不起床。長大後,又常常跟著父親到廈大圖書館閱讀那些原著。」陳佐洱說,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全家圍在一起吃晚飯的時候,每每此時,也就是父母親對幾個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和灌輸知識的時候。
幼子陳佐湟初中畢業後就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後來又出國留學。出國之前,陳汝惠與妻子專門強化他的英語,並教導兒子:不管事業有多麼成功,都要記住祖國,記住撫育他的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