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趣味生動的機器人製作吸引了眾多的中小學生,圖為少年組的同學正在比試機器人作品。本報記者黃珺珺 攝
■本報駐雲南辦記者 黃珺珺
比爾蓋茨曾通過《科學美國人》雜誌向世界預言:「機器人領域即將重複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只要點燃機器人普及的『導火線』,機器人將與30年前的個人電腦一樣邁入家家戶戶,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為探證比爾蓋茨的預言會否實現,記者日前走訪了科學家、普通青少年及機器人競賽導師。巧合地,他們對未來機器人的發展都充滿信心,都期望不久機器人能走進平常百姓家。
在香港中文大學,一個引領中國機器人科技的科學家——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在近來的研究中掀起了一場機器人走向普通家庭的革命。然而,當記者在昆明科技大講壇《機器人的發展和對未來世界的影響》現場見到徐揚生時,他卻因數月前的5.12地震充滿了對機器人發展道路的反思。徐揚生說,他正準備將這些反思,擬成關於機器人參與災害援助的工作報告。「能在各類自然災害中看到機器人的身影,是我最大的心願。」
反思救災難見「機器援手」
自地震發生後,平日很少看電視的徐揚生幾乎每天連續5個小時關注災情,也接到了許多外國友人的電話。一位德國的科學家在電話中說:「我為你們國家發生如此重大的災難而難過,中華民族在災難中表現出來的凝聚力非常令人感動,但是,我有一個科學家與科學家之間的問題:地震救援中,你們的科學在哪裡?」這個問題猶如當頭一棒,徐揚生指,以現階段對機器人的研究水平,完全有能力將機器人救援投入到地震中。
早在2003年,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就研製出了首台水上救助機器人,能以每秒2至3米的速度,拖著救生圈或繩子抵達落水者的船隻。與此同時,美國科學家也研製出具救助性的蛇形遙控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在廢墟中靈活行動,並在自然災害或緊急事故發生時,尋找被困在倒塌樓房廢墟間的生還者。
教授遺憾忽略救災無人機
5年來,中國對救助性機器人的研究成果幾乎空白。然而目前,世界各國都有關於援助性機器人的研究。就在最近,英國《新科學家》報道稱,美國國防部已研發出身高1.8米的「戰場救助員機器人」,它臉型酷似玩具「泰迪熊」,雙臂承重超過135公斤依然移動平緩,能在戰場上「抱起」受傷士兵,穿行於崎嶇不平的險峻之地。
徐揚生說,當中科院利用無人機拍攝的災情圖片在網絡發佈時,已是十天以後。「我當時就在想,如果地震發生的當天就啟用無人機偵查,那麼,我們可以及時了解災情,並能通過空投食物、應急品等方式,對那些道路阻斷的災區進行救援。」回首5.12地震,徐揚生非常遺憾,除了無人機等高科技機器未能及時投入救援,甚至連中國自行研發,能持續工作24小時的推土機,以及在地震所造成信息癱瘓時,應及時啟動的救災應急信息平台都未能謀面。
可穿戴機器人 人機完美結合
雖然5.12帶給徐揚生很大的衝擊,但對於未來機器人的發展,他依然非常有信心。徐揚生設計並開發的30多個機器人,涉及航空、醫學、交通、電子等多個領域,特別是對穿戴式機器人的研究,使機器人走進日常生活的步伐又向前邁近了一步。徐揚生介紹,穿戴式機器人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具有感知能力,可以將機器與人體完美地結合,延伸我們的眼、鼻、耳、四肢,打破人類自身極限,讓人們能做許多超出想像的事。
目前,徐揚生成功研製了能翻譯多國語言的眼鏡,以步態識別身份的鞋子,將來還有可能研發各類「機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