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童群益會調查顯示,子女心底還是希望父母可以親自照顧自己。圖左為羅淑君。本報記者覃卓嘉 攝
【本報訊】(記者 覃卓嘉)忙碌的家長慣用金錢來彌補對子女的照顧不周,一項大型調查發現,家長經常「外判」自己在家庭上的工作,有關開支每月平均為2,262至3,432元,包括聘請傭人料理孩子的起居生活、讓孩子在外補習功課、參與興趣班及兒童托管服務等,但有近半數的受訪子女坦言,不喜歡父母「缺席」家庭工作,更不願意讓他人或機構協助照顧自己。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今年4月至6月,隨機抽出香港10間中小學校,就「父母『外判』家庭工作及親職責任的情況及對子女的影響」成功訪問了1,809對小四至中三的學生及其家長。
調查發現,在照顧孩子學習、情緒及娛樂方面,無論全職或兼職家長,他們每周花在陪伴子女的時間均不足15小時。
子女對「替代品」不滿意
此外,44.7%的受訪家長認為,將自己的家庭工作「外判」是因為「希望孩子更好發展」,21.4%的家長則因「工作關係」被迫放棄由自己親自照顧孩子。不少受訪學童認為家長在「陪伴自己」及與自己「情感交流」的參與度上「相對較少」,他們對父母安排的「替代品」,如傭人、補習老師等所發揮的家庭作用並不認同。多數子女認為在衣著打扮、生活瑣事及上下學等事宜上,往往是自己照顧自己。
年幼多交流 子女更易溝通
小童群益會總幹事羅淑君指出,高收入家庭因經濟上的優勢,在僱用他人承擔家務工作後,有更多時間陪伴子女,亦更有能力安排孩子參與興趣班,進而加強與子女間的互動,問卷中「與家人一起外出用膳」是子女及家長最多提及又可以有效改善家庭關係的途徑之一。但她強調,金錢並非是影響家庭關係的絕對因素,基層家庭也可善用公共資源,帶子女到圖書館閱讀、郊遊或做運動等「零花費」的活動,以促進親子溝通。
她又指,孩子修讀年級越高,家長越是忽略了自己對子女的影響,與他們的交流時間越來越少。
已有兩個女兒的家長何婉華表示,自己其中一個女兒已是中五生,自己已不會輔導她的功課,但卻很注意與孩子的溝通,「如果家長能在孩子年幼時多與他們交談,子女亦會養成一種願意與父母分享心事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