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徐海煒
1605年,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出版了首部的《唐吉訶德》,這位唐吉訶德滿腦子的騎士精神,看到風車「巨人」,就拿著長矛往前衝,卻也反諷著那個嚮往騎士精神的時代。然而,400多年後的今天,現實主義橫行,可能我們的社會還真的需要有位「唐吉訶德」,找回人們對追求理想的堅持。而在已故船王包玉剛長女、全國政協委員包陪慶的身上,我們或許能找到那位騎士的身影。
曾當面譏諷前港督麥理浩「何不食肉糜」的不懂民情,或是早於80年代初便提倡普通話教育,又或是直斥現今報紙的口語文化,似乎一有甚麼認定了的事情,包陪慶都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著她的「長矛」往前衝鋒,即使被認定是如概念車設計般不切實際的超前意念。
「香港現在有好多人的收入都沒有我爸爸請你吃的這一頓飯那麼多。」一句犀利的譏諷,足見包陪慶是性情中人。更甚者,這句尖酸的對話實是在學生時代的她,曾用來「招呼」前港督麥理浩的經典對白。她笑說:「當時都講得好激動,呢搵都係年輕時先有既衝動。」但轉過頭來,一聽見記者批評演藝學院,曾任該學院主席的她又會急得狠拍檯面,反駁記者的評價,直率性情不減當年。
請客吃飯 毋忘反映基層苦
有人形容,當年港督麥理浩的管治是「香港黃金十年」,為香港經濟起飛打下重要基礎。但誰又能想到,初來甫到的麥理浩,卻被當年才16歲的包陪慶好好地「修理」一番。「當時父親很榮幸地邀請到麥理浩到屋企吃飯。」不知是哪裡來的膽量,包陪慶當時想起許多童工的慘狀,便忍不住要對這位新港督譏諷一番:「我當時就同麥理浩講:『香港依家有好多人既收入都冇我爸爸請你吃呢餐飯咁多。』我仲叫佢去木屋區睇w,就知道搵窮人有幾慘。」
當面譏諷作客的港督,自然不會有甚麼「好下場」,「我爸爸事後大鬧鬻琱@餐,鬧我好無禮貌。」不過,包陪慶事後也得知,麥理浩對自己的無禮言論很受感動。雖不敢說麥理浩任內的多個惠及低下階層的福利政策,全因自己一言之功,但包陪慶還是頗感欣慰:「很開心自己當時小小年紀,都有份出言獻策,令麥理浩感受到社會不公平的一面。」
倡普通話教育早有遠見
奈何包陪慶的先見,注定是曲高和寡,難覓知音。1981年,當香港人還未來得及為回歸問題反應的時候,正參與漢基辦學的包陪慶又再向當時的港英政府「發炮」,率先提出普通話教育的新語言政策。「但當時搵官都當我係傻既,連學校既董事局都覺得我陲袬蕉o話。」她嘆說:「當時搵人仲笑我,學鰲雲q話,連行街買野都用唔到。」27年後回望前事,包陪慶說得雲淡風清,但是今天人人都認同普通話的重要性,「證明我當時確是對的」。
批井底之蛙乏國際視野
不過,這邊廂才狠批完政府的短視,包陪慶卻似乎仍意猶未盡,她又火氣十足地批評起香港人的文化素質。她毫不避諱面前記者所在的傳媒行業,大罵報章上日漸普遍的口語式寫作文化,而當記者評價她的演藝學院表現始終未獲社會認同時,包陪慶更是面色一變,緊握雙拳,重重地拍打著眼前的檯面。她甚是激動地反問:「我瓊v到柴可夫斯基既鋼琴大獎時,搵報紙有冇登?我瓊有好既表演時,搵報紙有冇登?咁好既新聞,點解無人理﹖係教育既問題,點解搵人既taste(品味)咁差,只追求短暫既享受。」她又不無感慨地嘆說:「我覺得很悲哀……香港人根本係井底之蛙,一個好國際化既香港,為何仍然係咁短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