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啟樂 上水風采中學
選詞用字自然反映人們的思維心態。曾幾何時,我們以「小朋友」稱呼就讀小學或以下的兒童,特別是幼稚園的同學,以「少年」稱呼小學生,以「青年」稱呼中學以至大學生。但不知何時開始,人們簡化了上述稱謂,往往用「小朋友」一詞稱謂幾歲以至廿多歲的人。這背後反映了甚麼社會現實,的確值得社會語言學學者研究。以筆者粗淺的見解,是社會富裕了,獨生子女亦普遍,故對青少年兒童多取「照顧」的心態,以保護、遷就、滿足其要求為主要取向,久而久之形成語言上的「幼稚化」表現。而接受的一方,初則抗拒,抵觸,逐漸也變得樂於接受,因為既身為「小朋友」,就可以享受權利,不用承擔太多責任呢!
嬌生慣養「幼稚化」
以上現象實則對青少年的成長沒有好處,會減少了給他們磨練的機會,變得更為依賴,更遲才會獨立。近年學校借用課室為試場,就眼見家長送子女參加會考的現象,一些商界朋友也曾訴說大學畢業生面試時由家長陪同,這都是值得批評的行為。
筆者任職的中學每年舉辦一次「成人加冠」禮,安排一個高年級周會,請了多位學者、社區代表、教育先進主禮,由中六學生代表宣讀聲明,表示已長大成人,要勇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盡作為學生、子女、公民的責任。我們盡量運用中國古老文化元素,例如中六生要身穿古漢服、由主禮嘉賓加冠,他們接受後要回禮,典禮完畢後由古琴家唐健垣演奏等等,正是要提醒同學我國傳統上極為重視個人性情的成長,同時重視成長過程中要感恩於身旁的人,尤其是師長、父母,以至社區人士。
高標準要求方顯信任
以成年人標準去要求高年級學生,是信任與重視他們的表現,青年人感到受尊重,自然會敢於表達意見,承擔行為的後果。近日當局發表禁毒(濫藥)報告書,提及社工、學校、警方如何配合,就是沒有講述青少年人應負的責任,肯定是一大敗筆,全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變成犯錯的藉口,實於事無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