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建民認為,中國官員應加強培養「說話的藝術」。資料圖片
今天,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而懂得與世界交流的人才還太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交流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需要。
開場3分鐘 全是「尊敬的」
比如說,我們一些官員不太懂得與外國人交流。我任駐法大使的時候,每年光副部級以上的代表團就要接待200多個。很多代表團在介紹他們那兒的投資環境時,都喜歡使用一個外國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詞:熱土(hotland)。而有的代表團,萬里迢迢到國外招商,請了很多人,介紹自己的省份或者城市,結果一上台先說天氣,「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我來到美麗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充滿套話、廢話和空話的無效交流上。一些官員喜歡一上台就是「尊敬的××、尊敬的××」,8個「尊敬的」下來,3分鐘就沒有了。還有的官員講話喜歡「穿靴戴帽」,濫用「世界領先」、「國際水平」等形容詞。有些話自己人聽了也許很高興,但外國人聽了就不一定了。
有時,我會很納悶,我們中國人怎麼搞的?好像茶壺裡裝餃子,倒不出來。為什麼我們的官員到了國外,幾句話能把別人的興趣調動起來的人這麼少?為什麼中國官員的講話裡那麼多大話套話和空話?這裡面,不懂交流學是重要的原因。
善於交流 才能脫穎而出
一次,我和一位外國官員聊天,問對方,中國今後發展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對方說:最大的障礙是中國在世界上被扭曲的形象。對此,我很認同。這其中除了和外國媒體的報道有關,也和中國官員尤其是新聞官員交流能力的欠缺有關。
造成這種現象,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自古中國人的哲學是「敏於行,訥於言」,有人評價說,一些中國官員至今仍習慣把自己「藏」起來,認為言多必失。但我想說的是,公共人物說話的確要權衡各種關係,但這種考慮應該從國家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利益出發。另外,我們的學校和家庭教育都忽略了交流能力這一基本素質的培養。而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85%的傑出人士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良好的人際關係。事實證明,善於交流的人更容易展示自己的才華,也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為此,幾年前我在外交學院開設了交流學這門課。現在我仍然要利用各種場合呼籲人們重視交流學。
■摘自《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