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西南政法大學 中國法學界的歷史與未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2]
放大圖片

 ■澳門特區檢察長何超明(西政校友、中)向校黨委書記張國林(右)、校長陳彬(左)贈送禮品。

本報記者 張曉玲、徐家強

 金秋十月,霜葉飄紅, 一場以西南政法大學為主要解剖對象,旨在回顧與展望中國法學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 「改革開放與中國法制建設30年論壇」高層論壇在西南政法大學拉開帷幕。半世紀蒼茫黃風雨,西南政法大學見證了中國法制建設的曲折發展,此次論壇的開幕為回顧和總結中國法學教育辦學成就平添了一份亮麗。

中外法律人的「西政情結」

 10月4日,「改革開放與中國法制建設30年論壇」高層論壇在西南政法大學舉辦。這所中國法學教育的「黃埔軍校」用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法律人,從中央政法委到教育部,從國務院法制辦到最高法院、檢察院等司法實務界的精英人士,從清華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等各知名高校的法學院系到中國政法大學等全國五大政法院校的知名專家,他們都不辭辛勞,遠道而來。無論是學界還是實務部門,無論是校友還是社會其它人士,他們與西南政法大學都有著「不解之緣」和難以割捨的 「西政情結」。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中心蒲傑夫副主任一直從事中國法制建設課題研究。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際,由他所領銜研究的中國法制建設與法學教育的課題專門把西南政法大學作為藍本進行解剖。在「紀念恢復招生30周年」之際,他再次來到西政,感受這所校園獨特的育人氛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蒲傑夫表示:「了解中國法制建設的歷史和未來,離不開對西政的研究。因為,西政為中國的法制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為了促進課題的研究,我需要近距離地感受曾經的學子和現在學子們的學習生活。」

 一位在基層法院工作多年的法官告訴記者,西政學子對母校強烈的凝聚力和歸宿感令人感慨,不管多少年後,回想起母校,他們依舊心懷感恩。而他所在的法院每年在招錄新人時,首選都是西南政法大學學子。

 而一位網友說:如果有機會再進入政法大學深造,唯一的選擇仍然是西南政法,因為,我的母校,只能有一個政法大學。他說,如果把培養了自己的學校比喻為母校,其實就是對學校的感情有了對母親般的敬愛。這種敬愛不會因為她不是豪門之女或大家閨秀而不屑一顧。「無論我身在何處,如果以後有人問起我的出身,我一定會驕傲而從容的告訴他,我是西政人,永遠都是,無論我貧賤或者顯赫。」

 知名學者梁治平老師在回憶自己的母校時說:「我的大學之所以無愧於大學之名,是因為她保有一種開放、自由和平等的精神。我曾經在這樣一種精神氛圍中學習和生活,在其中成長,了解世界,認識自己。」

 正是「開放、自由和平等」的大學精神,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的憂患意識與理性、開放的批判精神相結合,形成了西政人好學深思、平等交流的尚智風氣和不盲從、不迷信的學術品格。這不僅成就了中國法學界的「西政現象」,也成就了中國法律人心中的「西政情結」。

中國法學界的未來與希望

 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西南政法大學創造了令中國法學界矚目的「西政現象」,推動了中國法學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發展。但她不迷戀過去所取得的成就,繼續負重前行;她相信,在艱難困苦中所凝練出的那份執著,在曲折磨難中所歷練出來的那份精神必將鑄就新的輝煌!

 對於西南政法大學的發展,校長陳彬表示:「建設法制社會需要更多的法律人才,西南政法大學作為一所以法學為主的多科性大學,這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我國高等法學教育的成果經驗表明,只有堅持服務社會的宗旨和改革的思路才能實現法學教育的發展。面對未來,我國的法學教育應當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而實現內涵式的發展,又必須穩步推進法學教育的內涵式改革,這種改革將更加關注法學教育對社會的依承和服務關係,著力挖掘法學教育的內部潛力,更加注重研究法制理念的傳承、法學理念的傳授和法律職業能力的培養等一些具體的法學教育行為。」

 校黨委書記張國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進一步強調,歷代「西政人」孕育和傳承了「心繫天下,自強不息,和衷共濟,嚴謹求實」的「西政精神」。這種精神拓展了西政學子「仰望星空」的視野,張揚了西政學子逆境崛起的志氣,凝聚了西政學子團結奮進的力量,造就了西政學子務實創新的品格。他說,「西政精神」作為學校的一筆精神財富,曾經創造了學校的輝煌,這種輝煌也必將會被西政的後來者超越。如果說西政學子目前是群星璀璨,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西政將會有更多的新星湧現,而且會交相輝映在中國法學領域,閃耀在中國法制建設的天空。

 即將結束這組報道時,記者在一個秋意漸濃的早晨再次來到了西政。東升的陽光把校園鍍上一層金色。在花園般的校園裡漫步,一股股清新的氣息沁人心扉。一群群朝氣蓬勃、青春昂揚的學生從我的身旁走過,他們或到毓秀湖邊或前往春暉亭裡誦讀,或到篤行樓內參加針尖對麥芒般的辯論。從那些專注的神情裡,從那些連綿的成果中,還有誰不相信學校發展的強勁動力,還有誰不相信一所大學生命力的延續?因為,那些彘伏於課堂講授、宿舍、論壇中的大學文化,正在一代代西政人的血脈裡流淌。

 在即將離開校園時,記者得知,當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專家將再次舉辦學術講座,而時值中午,民商法學院2007級學生彭秋莎卻開始忙著去搶佔聆聽學術講座的位置,她說:學校的輝煌歷史既是豐厚的資源,也是寶貴的財富,可以瞻仰,卻不能揮霍。我們應義不容辭地將西政的輝煌延續,我們是即將成為前輩的後來者,也必將蔭蔽後輩!

 看著她執著堅定的眼神,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一所學校的發展歷史在於其發展歷程中生成的傳統與精神,它是一種文化的內化,且歷久彌新。它超越時空,又根植於現實;它薪火相傳,卻與時俱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