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禁」乃「病」之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4]

——科學角度看淫審制度檢討

馮德聰 互聯網專業協會政策委員會副主席

 「過敏」病是先天體質、後天環境及遺傳相互影響造成。統計表明過敏類疾病在越先進的地區發病率就越高,反倒是落後地區出現率就較低。醫學界對過敏類疾病流傳有一種「衛生假說」理論,指家庭所得較高、環境太乾淨、常打疫苗的孩子,發生過敏病狀的比率就會較高。肉體的免疫力,是要在不斷接觸病菌和偶然發病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健全起來,才不會對「不良」物品「過敏」。

 實際上,不止「肉體免疫能力」的發展是這樣;「精神免疫能力」的發展,道理也完全一樣,只不過「過敏原」由「病菌」換成是「不良資訊」罷!其實,透過教育建立正確觀念,令年青人有自己的「精神免疫能力」去審視不良資訊,遠比淫審諮詢中,把過濾責任丟給互聯網供應商有效,不能因為教育比禁制難辦就放棄。把青少年關在「無菌」世界成長,最後只會窒礙他們發展「精神免疫能力」,製造出對「不良資訊」觀念「過敏」的新一代。

教育遠比過濾資訊有效

 除了由醫學和教育角度看不出道理,由資訊科技發展的角度看,「淫審制度」也完全違反在施政報告提到的「進步發展觀」!建基於舊日的有限資訊流動模式,資訊管制的假設觀點,早已脫離今日現實。那年代,書籍報章出版限於在發行網絡運作,電影電視播放受制於製作和播放流程—那是資訊被單向發佈,消息可以被操控過濾的年代。但自互聯網出現,資訊的流通10倍乘10倍速的流通起來,由「單向」的發佈,變成無國界的「雙向互動」,在龐大高速的資訊流成長中,「量變」終成「質變」,資訊革命悄然降臨。

 到Web2.0的今日,每個人都能夠輕易「發佈」資訊。資訊變為日常「必須呼吸的空氣」,一種基本的能力,「發佈資訊」已和「言論自由」等同。現在,斷了電話,沒了網絡,這代人的生活環境和商業網絡,已不能正常運作。2006年12月,台灣地震令海底電纜斷裂所引致的網路癱瘓,造成的嚴重混亂和不便,明確地告訴我們,資訊是今日經濟的「神經系統」,無論本質和功能,已和數十年前完全不同。

Web2.0世代 管制資訊困難

 要談「進步發展觀」,官員的眼光就不能短淺,要看到自己在發展「知識形社會」的角色和責任,不能隨著少數「道德塔利班」手中的指揮棒笨拙起舞,把遠見和睿智,屈服在短視封建的套套邏輯(tautology)之下。逃避教育新一代關於「性」和「暴力」的問題,靠禁制過濾資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好比用「堵塞」去治洪水,只會令好奇的新一代,面對他們未見過的「不良資訊」更「過敏」,更無「抵抗力」,「堵塞」下潛藏著「決堤」的危機,帶來的「後遺症」只會更嚴重。

 檢討「淫審制度」的資詢文件,把上述背景抽空,本就是一種蒙混過關:其建議更把魔掌伸延到網絡世界,以只屬香港這彈丸之地的道德標準,用無客觀可量化標準,又無透明度的審查,去控制無國界的超速資訊流動——這邏輯能否成立也成問題,顯示制度的原始基礎本身就不穩健。淫審制度對資訊作出的「衛生」審查,在技術上也很難成功執行而不「殺錯良民」。換言之,通過了也不會真正發揮作用,反而有可能被人利用作資訊過濾,長遠只會拖香港發展成「國際都會」的後腿。

 「資訊」本質上是中性的,只有「真實」和「虛假」的分別,並無所謂「良」或「不良」。問題出在「看資訊的人」有甚麼想法和觀念——那是道德教育的問題,與資訊和技術無關。由科學角度看,「禁」乃「病」之源,要在教育上建設好新一代的價值觀念,或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之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