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杜 婷
書名:十年椅子
作者:劉小康
出版社:上書局
出版時間:2008年7月
常見的總是容易被忽略,人、事、物大抵都是如此。拿物來說,桌、椅、杯這樣的尋常物品若是再樣貌平平的話就很難被我們關注到了。但如果這些物品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我們或許就會發現原來司空見慣的他們也可以承載豐富的意義。
劉小康就是一位賦予日常物品—椅子以涵義的藝術家。他用椅子為元素創作了一系列的海報和城市雕塑,而裝置藝術作品「椅子.戲」更是把椅子作為絕對的主角。《十年椅子》記錄了劉小康創作「椅子.戲」的緣起,他對椅子系列作品的思考和解讀以及將椅子的設計從創意發展到產業的過程。
劉小康嘗試以椅子作為創作的元素始於1985年的一張海報。那一年,《中英聯合聲明》生效,香港正式進入回歸前的過渡期。也是在那一年,大批精英出走,引發移民狂潮。還是在那一年,香港首次舉行立法局間接選舉,開始了代議政制。在對未來的不確定和無從把握中,香港人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劉小康為戲劇《我是香港人》設計的海報就體現了這種思考。一個香港人坐在一張半中式、半英式的椅子上,港人對身份的焦慮和疑惑通過這種方式被表達出來。「我們從黃粱一夢中醒來,發現中國大陸就在眼前,這是我們永遠無法逃脫的命題。」未來由所坐的椅子決定。包括劉小康在內的這批在殖民地成長起來的香港人明白,中國就要和他們生活的這個地方發生真真切切的關係了,中國的一切,無論是厚重的歷史文化、高速的經濟發展,還是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都會和香港息息相關。
十二年之後香港回歸,港人所坐的椅子由半中半英式過渡到完全的中式。對於成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一部分的現實,港人一方面有對變化的恐懼,另一方面又帶有些許的興奮。而此時的香港社會也正處於一個舊制度崩潰而新的制度又未能取得信任的混亂時期。1998年劉小康創作了《位置的尋求》。藝術家將從舊殖民政府機構借來的椅子無章法地搭在一起,錯亂、無序。他這樣解釋這個作品,這些疊落的椅子「暗喻回歸之際人們內心與現實的混亂及不明朗。殖民地氣息與混亂的椅子交錯,這些椅子帶著歷史的痕跡與氣味,象徵我們面對回歸交替、社會結構重組、舊制度崩潰及無序社會的無力感。同時這些椅子反映了人人渴望權力,寄望從亂世中獲利的心態。」因這些椅子是從政府機構所借,因此也被認為是對政府的嘲諷。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劉小康再也借不到這些椅子,這個作品也就只是曇花一現。
無論多麼宏大的意義都要回歸人性本身,「椅子.戲」的創作也是如此。從對港人身份的思考,到對回歸之際香港社會混亂與不確定的表達,之後,藝術家開始更多地用椅子來探索兩性之間的關係、椅與人的關係。
作品《陰陽》將一對椅子相對,互相榫接,結合後的兩把椅子完整無隙、渾然天成,象徵男女的交歡。隱晦的情感被赤裸裸地暴露在我們面前,多少讓人覺得有些不自在。而當參觀者被邀請選擇一把椅子坐下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更加凸顯。劉小康認為「參觀者選擇坐或不坐,坐哪一張的行為都具體地反映了他們個人的思想信仰或社會道德觀。……參觀者在展覽現場的行為,從觀看到實際參與,直接與作品互動與對話,這些作品提供了我們思考及討論的平台。」
的確,只有在人和物件發生關係的時候,物件本身的意義才能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展覽現場,藝術家讓人們自己戲弄椅子,作為一個觀察者,他卻發現很多時候人們反而被椅子所戲弄。「這不禁讓我歎息現代社會的實況:例如許多權力遊戲,如議會與立法院,都是由我們設計的;但當身在其中時,我們的狀態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不易被看清楚。人與物,有時反客為主,我們反而被物所戲弄而不自知。」
曾問過劉小康為甚麼會將椅子作為長期創作的元素,他說椅子本身就可以是一種象徵符號,象徵著位置、權力、慾望,再加上其高低、多寡、分合、向背等各種排列組合的可能性,給創作帶來巨大的空間和張力。「從站立到坐下到躺下,椅子是介於公共空間與個人臥室的過渡空間,宜公宜私,可以正襟危坐,也可以慵懶發夢。」而劉小康本人的創作狀態似乎也和椅子的狀態相符,他在站與臥之間,理性與感性之間,既是創作者也是觀察者,投入的同時也抽離。他用椅子創造了意義,然後他和他的椅子默默等待著人的入座,等待著對話的發生,等待著更深層次意義的降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