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聲光影評:如果巴黎不快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9]
放大圖片

文:亞希

 法國電影向來重視對生命哲學議題的探討。今年在香港舉行的第三十七屆法國電影節,開幕電影是非常「地道」的《巴黎》(Paris),電影以散點敘事方式訴說人在巴黎的命運,在電影中「由頭帶到落尾」的皮亞算不上是主角,因如他所言,他只是個看故事的人,而整齣《巴黎》就是一幕幕真實故事的呈現,目的正是為了重構觀眾對巴黎的印象。

 電影從一個將可能死亡的人出發觀望世界,有經過深層的考慮。開場時皮亞(羅曼杜希飾)檢查身體發覺患上嚴重心臟病,只剩下最多三個月的生命,做移植手術也只得一半的生存機會。因此他找來了不常見的姊姊伊莉絲(茱莉亞庇洛仙飾)前來傾訴。伊莉絲是一個單親媽媽,育有三名子女,在社區擔任社工對自己的前途卻不存希望;皮亞病前過著五光十色的生活,知道快將死亡後才了解半生以來並無大得著。得病後每一天他最大的依靠便是打開窗戶看街下人的生活經歷,因接近死亡他學習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才發覺最需要拯救的原來是姊姊久經失落愛情的枯竭生命。

 因此,皮亞的「死」竟成為了伊莉絲「生」的啟發,而從伊莉絲的社工工作以及常進出市場的生活習慣中,又連繫上幾個不同階層人的故事,這些人更大多有著心理缺憾。研習考古學教授的最大願望是久旱過後逢甘露,在無法抑制潛意識的情況下騷擾女學生,後來天真以為女學生愛上了自己,最終卻發現只不過是人生另一場霧水情緣;離婚婦人加路蓮於市場工作喜與不同的男人調情,與男人時遠時近成為了她在這大都會的生活法門,車禍卻把她的生命奪去;正如伊莉絲曾經歷婚姻的失敗,不敢在感情上重新起步,深愛伊莉絲的肉販亦是如此,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們二人終在對方身上找到了生命的另一次起步點。

 以往一提巴黎人們總會跟「浪漫」兩字聯繫起來,然而《巴黎》卻沒有展現出這理所當然的「浪漫」。在數個月看故事的日子中,皮亞對這大都會的領會是「That's Paris, no one ever happy」(這就是巴黎,沒有人曾快樂過活),不過更重要的是,假若未曾快樂過原是都市生活的常態,老來無伴(教授)、婚姻失敗(伊莉絲)、被男人掌控(加路蓮)並無什麼可怕,敢於走出現狀未必不是快樂,重要的是「Give chance a chance」。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