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創新及科技基金滾存至今還餘30多億港元。圖為特首參觀由該基金資助的新型環保混合動力智能汽車研究。資料圖片
在內地的港資企業於金融海嘯下「叫苦連天」,升級轉移、甚至是轉型之路顯得遙遙無期。劉吳惠蘭承認,是次金融風暴肯定會加重港企的負擔,但所謂「有危就有機」、「柳暗花明又一村」,長遠而言,一定不能放棄升級創新、高增值,這是企業長遠發展必然要走的路向︰「在金融海嘯下,每個地方都不能倖免,發展亦不能獨善其身,但這過程是陣痛,無論如何痛,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捱一段辛苦日子,便會看到曙光。」
「升級轉型與轉移,差不多是我們(國家)的國策。」她指出,在過去30年,港資企業把製造業帶去珠三角,成就珠三角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過程是自然的經濟現象」,而隨著「地球村」式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每個地方很自然地需要提供更佳的環境營運︰「我完全理解汪洋書記與黃華華省長,一再提醒要走高增值路線,不再是勞工密集工作。」
原地踏步 必被爬頭
話雖如此,她亦明白港資企業面對包括勞動合同法、出口退稅政策等措施,「在他們未有充分準備下,會有好大壓力,不知如何走這條路」,且這次金融海嘯肯定會加重港企負擔︰「連保住現有的生產和生意已感覺好困難的時候,再要他們有新思維如何做轉型升級,甚至轉移,一定更難分心。」但她強調,「有危自然有機」,且「後浪推前浪」,在目前金融海嘯尚未見到最壞時刻之際,港企更需裝備自己,冀在巨浪中站穩陣腳,加強本身能力︰「如果你站在那裡不向前進,你就會被人爬頭,做甚麼生意都要力求戰勝自己,不止與其他人競賽,也要在自己的產品、工序、技術上走新路向。」
劉吳惠蘭深信,本港具備足夠的人才,配合創新科技,可推動本港作為知識型經濟體系,並開拓創新科技路線︰「雖然好多人可能會帶著一種態度,認為香港會走一個好商業的金融中心作為經濟支柱,我認為這需要培植,亦不是可以誇口講這是很容易做到的目標;如果我們不去做,就永遠不會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