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1月4日下午,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前排中)來到開遠草達村調研。 董光榮 攝
一個不起眼的壯族村莊,卻大膽探索土地「集零為整」,這就是開遠市草達村。11月4日,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專程調研後肯定了這一做法,稱其為符合雲南省情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一種形式。 ■本報駐雲南記者 丁樹勇
首吃「螃蟹」:200畝土地「集零為整」
草達村有131戶585人。曾是草房最多,道路坑窪,外邊的姑娘不願嫁進來,村裡的姑娘留不住的「光棍村」。
1996年,該村王中壹等12名村民從北京引進大棚甜椒種植技術,使土地從每年栽種一季變為兩季。然而,村裡每家每戶東一塊西一塊的土地制約了大棚甜椒的發展。最嚴重的農戶,承包土地不到9畝,卻由分散的40多塊組成。無奈之下,王中壹等村民只好到鄰縣租種土地,發展大棚甜椒。
2001年,草達村在雲南率先搞起了土地「集零為整」的嘗試:將農戶的地塊集中起來,統一規劃後以原來的土地承包面積為依據重新劃分,使土地相對集中連片,便於栽種管理。這一建立在農民自願基礎上的做法,當時僅完成了200畝,權且當作試驗。
試出效益:「集零為整」成村民共識
不想,這一試就試出了效益:不僅方便栽種管理,縮短耕作時間,節省勞動力,提高勞作效率,解決了農戶間的用水矛盾,而且還體現出土地連片後的規模效益,每畝土地的租金從每年500元提高到1200元。首批參與「集零為整」的農戶獲益不少,更多的農戶也在幾年的觀察了解中認識了「集零為整」。
今年初,取得村民一致同意後,該村再次對全村131戶的550塊零散耕地集中統一規劃整治,並自籌資金80萬元平整土地,變坡地為階梯式平地,在耕地間新修8條總長3550米的機耕路和16條總長7100米的灌溉溝渠,以方便土地的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發展。村民們沒想到的是,數百畝土地連片後,由於減少了不必要的田埂,還多出了68畝耕地。
如今,該村農民人均年收入約6000元。大棚甜椒種植戶年均收入7—8萬元,高的達30—40萬元。村裡陸續建起了農家別墅60多幢,有幾戶還購買了小汽車。
對話省委書記:「集零為整」模式獲肯定
11月4日下午,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來到草達村調研,與村民小組長王中壹有這樣一段對話:
「村裡為什麼要搞土地『集零為整』?」白書記問道。
「以前的土地太分散,不好耕種。」王中壹回答。
「開過群眾大會了嗎?群眾是自願的嗎?」
「開了132次呢。群眾都願意,都盼望這樣搞。」
……
「草達村很具代表性。」白恩培聽完王中壹的介紹說,「搞土地『集零為整』,搞產業化發展,走農村合作化道路,搞土地入股分紅,圍繞增收調結構等等,這些都是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一種形式。雲南比較適合這種方式!」
省委書記對土地「集零為整」的肯定,更加強了王中壹的信心,繼而向白書記匯報了今後的打算:成立一個蔬菜合作社(公司),農戶以土地入股參加經營。
「這樣的想法很好,你們可以先在村內搞,然後再覆蓋到周圍村子。這其實就是龍頭企業啊。」草達村的這一思路,再次得到了白書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