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08年,隨著投資5億美元的太陽能非晶硅薄膜光電模板,投資5億元的「大理蒼洱映像」地產,投資2.5億元的力帆駿馬科技大廈,投資1.5億元的雲南東融滇西中藥材物流經營中心暨「南詔古鎮」的正式開工,大理經濟開發區迎來了新一輪的投資發展熱潮。
從1993年成立至今,大理經濟開發區正好走過了15個年頭。15年來,大理經濟開發區創新發展,結合自身優勢及市場環境,及時在產業發展中調整思路,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突破,不斷在轉型和改革中得到拓展,走出了一條探索、改革、開放和發展之路,成為大理州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城市建設亮點。 ■本報駐雲南記者和向紅、王晉報道
準確定位持續發展
建區之初大理經濟開發區就確立了發揮區域優勢,基礎建設集約化,產業發展集聚化,堅持外引內聯的發展思路,促進了成片開發,滾動發展。但是,初期的開發區受市場的影響,規劃主要圍繞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展開,儘管有所突破,但總量卻不高。
2000年11月16日,為大力發展雲南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理經濟開發區同時為省級大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求「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突出重點,發揮優勢,爭取早見成效」。為此,大理經濟開發區明確提出「二次創業」口號。戰略重點從「以房地產為龍頭的城市發展」轉移到「以高新技術企業群為支撐的城市發展」。著力實現三個轉變:「從政策優勢向功能優勢轉變,從外延擴展向內涵集約發展轉變,從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向科技創新產業區轉變」,確定了「以工業項目為主、吸引州外資金為主、發展高新技術」的發展方向,重點建設生物製藥、綠色食品加工和新材料生產3個高新技術產業園。
如今,大理經濟開發區又將發展定位在:構建大理市獨具特色的一流山水園林大城市的重要新區;構建雲南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的試驗示範區;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合作的經濟特區。
適時的戰略調整,理順了發展思路,增強了發展後勁,使大理經濟開發區走向了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發展方式力求「三轉變」
在15年的發展歷程上,大理經濟開發區的每一次適時調整都以產業為核心。從建區之初的第三產業,到後來的工業發展為核心,再到如今的以生物製藥、綠色食品、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的新型工業,開發區都成功地實現轉變跨越,建立起支撐開發區快速發展的新的支柱性工業支撐體系。
大理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堅表示,大理經濟開發區在產業發展方式上實現三大轉變,一是要從主要靠政策優惠方式求發展,向主要靠功能綜合優勢的方式求發展轉變;二是要從主要靠吸引州內資金為主求發展,向主要靠吸引州外、國外資金為主的方式求發展轉變;三是以粗放的外延為主的發展方式,向集約的內涵為主的方式轉變。
三大轉變,使大理經濟開發區產業結構進一步科學合理,全區形成了工業、房地產、建築、酒店、運輸、倉儲、商業等基礎產業,構建了開發區的產業支撐體系,正在朝著把開發區建成雲南省的新材料新技術、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加工、綠色食品、印刷包裝及煙草配套、生物製藥最大的基地之一的目標邁進。
營造招商「綠洲」引外商紛至
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大理經濟開發區始終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以發展非公經濟為突破口。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始終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大力發展非公經濟。
開發區致力於建設一個有吸引力、競爭力的發展環境,不斷提升硬環境、創新軟環境,營造與招商、安商、富商相適應的「綠洲」。採取「築巢引鳳、引鳳築巢」相結合的辦法,滾動開發聚集資金,靠資金聚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靠資金超前建設基礎設施,建成新區和工業園區7平方公里。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投資管理服務體制,在行政審批和管理機制上進行創新,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棟樓辦公、一站式審批、一個公章生效、一條龍服務」的運行機制,對投資商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
2007年度是開發區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特別是 「波恩項目」—中歐傳統醫藥合作國家級示範基地項目落戶大理,以及年產120MW大陽能非晶硅薄膜光伏電池玻璃電磚生產線項目的引進,有效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截止目前,共接待國內外及港澳台投資者436人次,簽訂7項項目投資協議,協議利用外資5億美元,國內投資16.5億元。大理經濟開發區成為大理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熱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