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患上哮喘的Sam以攝影表達對空氣污染議題的關注。圖片由地球之友提供
【本報訊】本港目前約有10%至15%兒童出現哮喘病徵,較15年前的4%至5%倍增。政府建議的改善空氣質素措施,被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批評不甚進取,其中政府決定參考世衛的中期空氣質素指引,與發展中地區標準相若,「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標準更低於現時的指標。
用世衛發展中地區標準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採納世衛的中期「空氣質素指引」,取代沿用21年、不合時宜的「空氣質素指標」。惟地球之友總幹事劉祉鋒批評,香港堪稱國際城市,卻不採用世衛的最高指引,反而使用世衛建議發展中地區採用的標準。
特區政府建議採納的「中期指標」規管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標準,全年平均濃度指標為每立方米70微克,較本港現行法例每立方米55微克寬鬆。劉祉鋒指出,哥斯達黎加、巴西、汶萊等發展中地區,也採用遠高於「中期指標」的指標,促請港府要徹底作出檢討,並針對運輸行業訂立減排時間表。
今年17歲、在港出生的Sam Inglis,7歲前在灣仔居住時,哮喘病一直發作,懷疑與空氣質素差劣有關,直至遷往新界情況才有改善。他說,香港空氣會令人感到窒息,如同喉嚨塞一件衣服般難受,更直言若本港空氣沒有改善,日後生兒育女時,可能會考慮到其他地區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