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黃海榮 記錄足球的夢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7]
放大圖片

文/攝:梁小島

 在沒有讀到阿榮(黃海榮)的新書《香港足球誌》之前,便知道他做人物訪問的功夫很深。他在現場的表現未必活躍敏捷,但事後的分析和提煉卻是相當的精準和出彩。這,和他的性格有關,即是,表面溫吞,實際的力氣和情緒都在背後醞釀;也來自他的歷史和文化研究的教育背景,所以,當2006年他坐在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的畢業生飯局上,面對同學莫逸風的邀請,快然決定參與香港足球歷史的書寫,但,卻採用非正統的歷史研究方式──口述歷史進行。第一本書《和富大埔.足可圓夢》,講述大埔一支地區球隊在短短幾年間,由丙級殺進甲級的背後故事。出版之後,市場口碑不錯,不久便再版。緊接著由上書局出版的《香港足球誌》趁熱打鐵,仍然循著口述的方法,整理出自1968年本地足球職業化開始之後的圖景,依然暢銷。

追憶年少的足球時光

 1年之後再見阿榮,坐在銅鑼灣一家喧鬧的台式茶餐廳裡,他開始還是那麼溫吞,明明是我約他,他卻深怕耽擱我。目前雖然做著唱片行裡的銷售工作,但一聊起足球的事情,阿榮便眉飛色舞,沉浸在少時與足球為伴的歲月中。下午三點鐘光景,成群成對衣著奇異、紅髮黃毛的年輕人在我們座位旁來了又走,講電話、聊天、玩遊戲,頓時讓我覺得,與阿榮的交談猶如在追尋一種青春的缺失。

 阿榮愛足球受父親的影響極深,7歲已被球迷父親帶入大球場看比賽的經歷多不勝數。上小學時,球風仍盛,就連女生課餘也會論球。「我爸爸成長的50年代,足球可以說是所有男人最熱衷的話題。他曾給我做過一個玩具,用裝修的塑膠餘料做成一個小型球場,拿『金莎』的包裝紙摺成波,還有煲魚湯的紗布當球網。就這樣以手代足。」阿榮給我比畫著說。踢球自認受限於先天身體條件,可是看球的機會卻怎麼都不會放過,無論香港隊、外國隊,從榜首爭奪賽一直追看到榜尾護級賽。「那時候的電視台,每月只會轉播一兩場球賽,我只好整天守著電視報。」阿榮說,曾有兩場比賽影響過他的人生。

人生的兩場球

 第一次是看1988年的奧運會,一場衛冕冠軍巴西決戰前蘇聯隊,結果巴西隊竟然慘輸,讓9歲的阿榮難過得留下眼淚。另一次則是2005年的歐冠盃,AC米蘭對決利物浦,又是強弱懸殊極大。「上半場利物浦踢成0比3,看得我心灰意冷,都不忍心再看,誰知道下半場他們竟然追平,加時賽後靠點球贏了AC米蘭。」阿榮的興奮其實超越了球賽本身。2005年也是他人生最低迷的時刻,幾年前父親突然患上癌症,當時正值失業的他,只好專心在家照顧父親,沒有與外界接觸,也不知道將來的路該怎樣行。

 「就好像利物浦,上半場就像我當時的人生,已經走進死角落,生活不再有意義。」怎知下半場的扭轉乾坤,守得雲開霧散見太陽。阿榮拾回了希望。

 現在出了第二本書,人生是否變得更充實?「當初我和莫(莫逸風)是有野心的,想做成香港足球三部曲。」資料收集的部分最難,他曾穿梭於中央圖書館與大學圖書館之間。「其實我不太適合做研究,坐不住。但是第三本書還是會做下去,至於之後會怎樣,我也不知道。」父親離世,讓阿榮成長了不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

 他知道我曾訪問過英國人Vincent Heywood,對於這位曾整理過香港20年代最早參加奧運會的香港足球隊歷史的球迷,他非常欽佩,「我想和他聯繫,想知道作為外國人,他為什麼會迷戀香港足球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