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由李志賢改編、譚智泉導演的戲劇《挪威的森林》的劇照。 受訪者提供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朱姝哲
大學生創業,大多是想開公司、當企業家。但兩名來自港澳的年輕人,卻一直懷揣著浪漫的藝術夢想。曾在TVB任編劇的李志賢放棄香港的工作,來滬修讀劇本創作碩士班,再攻讀博士;來自澳門的譚智泉則在上海修畢戲劇課程後,雄心勃勃打算和4名同學申請上海大學生創業基金,希望組成獨立劇團,在這個被稱為「東方巴黎」的國際大都會大展拳腳。
作為內地戲劇人才培訓重鎮的上海戲劇學院(簡稱上戲),不僅吸引內地文藝愛好者入讀,也受到不少港澳學生的青睞,目前在上戲就讀的港澳生佔該校境外學生人數逾半。來自澳門的譚智泉目前是該校導演系四年級本科生,他從高中開始便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到當地的戲劇訓練班學習表演和編劇,與朋友合作創作小品節目。但澳門的戲劇市場太小,能保證每年均有演出的劇團只有兩三個,戲劇課程在當地並不吃香。
內地偏重商業 港市場多元化
譚智泉曾考入澳門科技大學國際旅遊管理系,但到了大學二年級時,他終於痛下決心報考上海戲劇學院,接受更加系統化的培訓,以實現自己一直以來的舞台夢想。總結在上海近4年的學習經驗,他認為港澳舞台劇的導演注重用各種方式調動演員的表演激情,內地導演則傾向學術性,喜歡用專業術語為演員講戲;香港的戲劇市場更加多元化,不同風格的劇種均有上演,內地的戲劇市場則偏重商業,「這兩種不同的戲劇文化同時對我產生作用,讓我對導演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由於內地戲劇課程注重理論性和系統性,譚智泉坦承唸書時不時感到壓力。像「導演元素練習課」的老師要求學生創作大量劇本,有時僅僅圍繞一件簡單的物品,便要展開敘述一個有關的故事,需要學生擁有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創意,並且學會「敘說故事」的方式。
喜歡荒誕派戲劇的譚智泉在校內導演了「探索劇」《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舞台劇《挪威的森林》等,其中後者融合了舞蹈、音樂等元素,曾在學校連演三場、廣受好評,「我非常欣賞香港戲劇導演鄧樹榮,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戲劇導演」,他指自己畢業後會在內地從事戲劇事業,「即使開始時是在場邊打雜、做場記都行!」此外,他和4個同學計劃申請上海大學生創業基金、組織獨立劇團。目前,他們的「劇團計劃書」即將完成,並將計劃招募演員、場記、舞美等工作人員。
賬本審批嚴格 編劇生存不易
曾在TVB做過7年編劇的港人李志賢4年前來滬修讀劇本創作碩士班,目前已是西方戲劇史論的博士生。曾為TVB寫過不少劇本的他笑說,當年選擇北上深造,是認為「理論可以用來檢驗你寫的劇本是否夠好」。讀書之餘,他也沒有放棄編劇的本行,經常給當地電視台、影視公司寫劇本賺「外快」。李志賢指香港的電視劇編劇拿的是月薪,生活較穩定,而內地則多為獨立編劇,只要能賣掉一個劇本,就能進賬不少。不過他指內地編劇為了生計要努力推銷劇本,且須經過官方嚴格的審批,生存不易。
他總結稱,在內地工作,常常遇到寫完劇本無人買的情況,或者對方本來答應使用這個題材,但等完工後,對方又反悔,「這樣很浪費時間和精力,你最好摸清對方到底想要什麼」。經歷了兩地不同的工作環境後,他最後以《中國內地電視劇與香港電視劇的異同》為題完成碩士論文,並考取博士課程,計劃繼續在上海扎根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