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麟博士 立法會議員(衛生服務界)
近日,政府提出於明年首季制訂「預設醫療指示」的措施內容,讓病人自行選擇放棄接受以進取治療來維持生命。「預設醫療指示」對香港社會來說,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做法,市民理解不多,甚至誤解地視之為安樂死,這種想法實不足為奇。正因如此,政府更要糾正市民的思維,指出「預設醫療指示」並非安樂死。
預設醫療指示是病人在清醒的時候,預先表明對治療程度的意願,在這三個狀況之下(包括:當病情到了末期、陷於不可逆轉的昏迷,或處於「植物人」時),不接受任何進取治療來維持生命,只接受基本護理和紓緩治療。預設醫療指示建基於病人的自主和選擇權,讓病人選擇接受、繼續或終止治療。
預設醫療指示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妥善運作,符合病人最佳利益。首先,病人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充分了解,他們才能透徹思考而作出預設指示。其次,病人和其家人亦能知情選擇,作出預設醫療指示。醫生亦要以病人最佳利益作考慮,向病人全盤分析接受或拒絕治療的利弊,提供足夠的資訊給予病人,以作出預設決定。此外,病人及其家人亦應溝通和有共識,使家人知悉其決定及意願,讓醫生按照病人的指示工作。
同步發展紓緩治療及寧養服務
在現時講求自由選擇及尊重自主的社會,預設醫療指示似乎是合理的措施。由於直接關乎病人的生死,所以在行政安排及執行指示時所遇到的困難,有關當局確實要加以考慮,避免當中引起道德爭論,出現法律灰色地帶等問題。
縱使病人表明放棄接受任何急救或搶救治療方式以維持生命,但不代表醫護人員放棄照顧病人,反而仍需要繼續提供基本護理和紓緩治療,以及繼續關心病人。紓緩治療是為病人提供症狀或痛苦的紓緩服務,包括身、心、社、靈的全人照顧,為病人及其家人提供精神輔導和支援。由曾受寧養或紓緩治療訓練的醫護人員,透過紓緩治療,使病人為自己的人生末段作出準備,為生命作出總結,從而協助病人及其家人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在病人情況逆轉的時候,遵照病人意願,讓病人尊嚴地離世。到了病人臨終的那刻,提供臨終照顧,及後為其家人提供哀傷輔導。整個紓緩治療或稱為寧養服務,不單使病人及其家人能安然渡過餘下人生,以及更使病人熱愛生命,有意義地過每一天。
市民要對預設醫療指示有正確的概念,並就內容作理性的討論。政府在推行預設醫療指示時,同時進一步發展紓緩治療及寧養服務,不要讓病人有錯覺,放棄治療就是放棄生命。透過預設醫療指示及寧養服務,我們更能尊重病人的意願和生命,使他們安詳地走完最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