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攝:小島
在日本人的眼中,玻璃如糖,造型甜美,小巧而精致;在捷克人的眼中,玻璃如寒冬,調子低沉而抽象,幾何圖案充滿了哲學思考。「玻璃藝術可以反映不同國家的情緒。」本地玻璃藝術家黃國忠說。那香港的情緒是甚麼?「是新奇古怪,香港的玻璃藝術正在發展之中,希望能夠繼續熱鬧下去。」從事玻璃藝術十幾年,黃國忠的工作室從觀塘到牛頭角,再到現在的石硤尾賽馬會創意中心,也見證著本地玻璃藝術的從無到有。
黃國忠近日在沙田新城市中央廣場舉辦了玻璃藝術展(08年12月18日至09年1月1日),展品主題的確夠新奇古怪,以家俬用品為主,大到玻璃桌椅,小到茶杯水樽,當然不忘配合聖誕氣氛,還有一棵高達16呎的巨型玻璃聖誕樹,他用了1200件彩色玻璃塊搭建而成,親手切割,著實費了不少功夫。「香港的玻璃藝術家不多,所以將玻璃製成家俬的幾乎沒有。其實我們平日對玻璃用品並不陌生,不過這次的作品,仍是以展覽為目的。」他特意將鐳射光打在玻璃上,讓這種透光性極強的物質產生迷幻的效果。而鑄造的方法,則完全採用「冷工藝」,即只通過高溫對玻璃進行強化,增加受力能力,並直接切割而不做任何變形處理。琉璃原本是一種有色玻璃的製成品,但現時普遍也會稱玻璃加工後的製成品為琉璃,因此也會有琉璃藝術的稱呼。
冷工藝走出人生路
黃國忠約七、八年前,特意前往台灣學藝,之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師從陳松江教授學習燒製搪瓷,過程中間接接觸到玻璃物料,覺得它的形態和性質特別。「玻璃是唯一一種可以看到內部結構的物質,塑膠雖然也透明,但沒有玻璃的流動感和層次。而且它的沸熱比較低,變形後很容易倒模。」時值台灣的玻璃鑄造工業在亞洲領先,新竹擁有最大的鑄造基地,他便率領一眾學生去看過究竟。原來,台灣發達的不僅是玻璃工業,還有玻璃工藝。第一個私人琉璃博物館於1999年正式開幕,除了展出琉璃作品,還有小型工作室,黃國忠便在那裡跟隨「琉園」的創辦人王俠軍先生,後者還在1998年成立了「中華琉璃藝術協會」。
「我們跟『琉璃工房』的楊姐姐(楊蕙珊)也很熟,他們和『琉園』都是台灣出名的兩間琉璃上市公司。」黃國忠自己對琉璃藝術卻另有追求,他選擇走個人創作之路而非一般的量化生產的工藝品。那也意味著,要不斷地在概念以及製作方法上尋找出路。在這次展覽的八件作品中,一組以「路」為題目的創作,其靈感便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樓梯」。
「常見的樓梯都是直上直落,而我會特地設計線路彎曲的樓梯,或者有的樓梯愈上愈窄;好比人生,愈往前走,壓力愈大。那個《直路》作品,你還可以把它倒轉過來,就成為了一條向下、向內延伸的樓梯,玻璃的這種變化就很好玩。」
小小作坊支撐創作
黃國忠早期的作品,也有很強的實驗性質。那時玻璃來源少,普通玻璃窗、酒瓶等都成了廉價的原材料。作品《隕石》是一個意外之作,「無意閒,我發現錫紙可以與玻璃相容,竟出來了類似『隕石』的效果。後來才知道,原來隕石都可以周圍買到。」
黃國忠93年創辦個人琉璃工作室「琉璃坊」,不僅進行個人創作,也開辦琉璃教學班,學生從幼稚園到師奶,真正可謂一個小「坊」,卻是支撐藝術創作的主要部分。現今香港的各種私人琉璃藝術工作室約有八間,從城市面積與人口分布來看,已算亞洲最多,但是,當台灣的玻璃鑄造業已經轉移達到內地,浙江義烏取代了台灣新竹,幾年前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甚至成立專門的玻璃藝術工作室時,黃國忠似乎堅持的是在保持「小坊」的個人特色之餘,努力推廣玻璃藝術教育的中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