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才
從強烈譴責布什政府對台軍售到冷面薩科齊、毅然推遲中歐經濟峰會,從劉貴今特使數度出訪蘇丹參與達爾富爾衝突各方斡旋到出兵亞丁灣為中國商船護航,2008年的中國外交,特別在奧運之後,顯得越來越積極主動、充滿自信。
30年的中國外交
外交的這種轉向,從根源上講,是和中國國力的大幅提升連接在一起的。1978年以後,北京鑒於當時國力虛弱,一改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外交風貌,開始變得低調起來。這時候的外交和它的具體執行人中國外交官一樣,顯得拘謹而內斂。中國人一心一意集中在經濟建設上,不願意輕易參與外部爭執,與他國爭權奪利。外交的重心在於為經濟中心保駕護航,努力贏取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由於這樣一種附庸地位,中國外交被磨去了鮮明的個性,沒有太多引人注目之處,在某種程度上,北京甚至將自己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當中非此即彼的表決權都當成了負擔。
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外交因為缺乏鋒芒就毫無成績,實際上,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國際和周邊環境出現了大幅改善。如今,30年的時間過去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年均9.8%的GDP增長率使中國大踏步邁進世界前四位。為了經濟的騰飛,中國外交曾經默默無聞,甘於寂寞,現在終於得到了豐厚的回報。2008年,當中國從災難和廢墟中走出來,通過奧運將自己的實力完美地展現在世界面前時,當全球陷入金融恐慌和經濟衰退,連美利堅都籲求北京出手相助時,中國外交自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動力。
中國外交的重大挑戰
當前,中國外交的一個重大挑戰依然是化解持續不斷的「中國威脅論」壓力,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之後的不適應和恐懼心理。十幾年來,中國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新加坡等東盟國家對中國觀感的微妙變化就是典型例證。
不過回顧2008年,可以看出中國的外部環境仍然不容樂觀,實際上,2008年是中國外部壓力相當大的一年。一方面世界透過奧運重新認識了中國,另一方面,中西之間也圍繞價值觀、意識形態等這些非根本性利益出現了罕見的、劇烈的正面衝突。由於對這個東方大國未來發展的不確定,導致外部始終存在一種歪曲、抵制的思潮。中國要有效保障自我利益,光靠彰顯大國實力肯定不行,還必須放低身段輔以一些「軟手段」。特別是,要內外兼修,經營好中國的國家形象。
參與達爾富爾地區斡旋並派出維和部隊,也許是北京近些年在外交上的一個重要變化。從根本上說,它突破了中國一貫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介入到了蘇丹國家內政。儘管是以相當平和與極不情願的方式,但它也反映出北京開始重視國家形象、有選擇地對外部要求作出回應。這一點還可以從中國政府在奧運前後的表現看出來。從長遠來看,如何維持自我意願與外部壓力之間的平衡,也是一項重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