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糅合中歐特色的中華巴洛克建築。本報記者楊同玉 攝
多彩冰城文化系列之中西交匯
■本報駐黑龍江記者 楊同玉、王欣欣、白文波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哈爾濱的一些大俱樂部和大舞台,經常上演的是芭蕾舞、歌劇、話劇等洋劇,觀眾則是中外有身份有地位的高雅之士;而在嘈雜的茶館中,東北大鼓、蓮花落子和評書等傳統藝術形式亮相時,迎來的則是社會上三教九流的掌聲與叫好聲。可以說,俄式文化、猶太文化在哈爾濱大行其道時,中華傳統文化則飽受排擠,在夾縫中生存,但因其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廣大的群眾基礎,在與異域文化的碰撞中,展示出獨有的魅力。
在哈爾濱,有很多俄式建築、歐式建築,這是其城市特色,同時,這裡也保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傳統建築,尤其是哈爾濱的開埠之地—道外區最為典型。據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叢坤介紹, 1902年,中東鐵路修建之後,黑龍江存在兩個政權,鐵路沿岸由俄羅斯管轄,清政府為了加強對當地的管理,在道外區設立了一個濱江關道(俗稱道台府),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傳統式衙署。
道台府彰顯傳統美
道台府就是一座典型的中華傳統建築,清磚碧瓦,高大巍峨。它始建於1905年,佔地面積達2.8萬平方米。但經歲月變遷,湮沒在一片民居中,後經過有識之士呼籲,才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按照原來的格局與樣式,進行了修舊如舊的復原修繕,如今,這裡已成為哈爾濱市重要的旅遊景區。
在這裡,還保有很多四合院式的傳統建築,雖然經歲月剝濁,有些斑駁破舊,但卻依然彰顯著傳統文化的美。
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後來哈爾濱的許多歐式建築,也都打上了中式文化的烙印,這種中西文化有機融合的建築,當地人稱為中華巴洛克,這也成為哈爾濱建築的一大特色。
在道外區等地,現在還有大量的老字號,如張包鋪、老仁義、宴賓樓等。據叢坤介紹,它們的共同的特點是舖面不大,但很講享受,有當年京城滿族貴族的遺風。而且從這些餐飲業的牌匾上,也深深地打著傳統文化的印記,據黑龍江省社科院專家李述笑說,當地商家的牌匾和名號上,多以德、義、福、順、興等組成,如福順德、雙和勝等,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傳統藝術道外區綻放
據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述笑說,當時在哈爾濱有一個很意思的情景,道里區、南崗區因受俄式文化、猶太文化的影響,在大劇院上演的多是話劇、芭蕾舞劇等洋劇,欣賞的也是生活富足的所謂的高雅之士。而在道外區,上映的則是京劇、評劇、蓮花落子、東北大鼓、評書等傳統文藝形式,主要在福和茶園、安樂茶園、同樂茶園演出,觀眾涵蓋三教九流。
當時這些傳統文藝形式,由於受到異域文化的擠壓,生存艱難。直到解放後,才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不過,任何對藝術感興趣的人,若身處其中,必能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