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安的弟弟李崗(右),大讚鄭有傑年輕有為。
——台灣電影工業失落十年
去年《海角七號》大放異彩,成為台灣電影冠軍,令台灣低迷甚久的電影業像久旱逢甘露。入圍今年柏林影展的台灣電影《陽陽》,受邀在港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放映。以中法混血女孩陽陽成長故事為背景,導演鄭有傑就希望透過陽陽尋找自我認同,去一解自己成長的情意結。而監製李崗亦大讚鄭有傑年輕有為,在他身上看到新一代的熱誠及真誠。
30歲出頭的鄭有傑,是新一代台灣導演,在李崗口中,這位外表斯文的新晉導演有3個地方吸引著他,分別是天份、熱誠及真誠,立即招攬成為「台灣導演推手計劃」的五名年輕導演之一。李崗娓娓道來:「03年左右,我跟李安看到有傑的作品,覺得很有熱誠,在台灣做導演一點也不容易,不能當職業。他們從前期的寫劇本、中期的製作到後期的發行,全由導演去跟進,少一點精力也不行。」
力推「台灣導演推手計劃」
從事電影行業多年,身為李安的弟弟,李崗對台灣電影業可有滿腹苦水。「台灣這十來年沒有電影工業,沒法以導演當職業,也沒有完善的政策去發展電影業,市民跟政府沒有信任,政府沒有資源投放在電影上,我只能說政府很短視。在荷里活,導演只管拍片和後期製作,只怕你沒有好東西,不怕你想得出拍不來。我拍《條子阿不拉》時,題材敏感,從上游的資金到下游的行銷都是自己來,在台灣就是生怕你導演腦袋想出什麼東西和社會主流是完全相反的。一個人去面對所有事,那條路很難走,於是3年前,我跟李安把《斷背山》贏來的獎金,拿來啟動『推手計劃』,幫有天份的新人,讓他們專心拍戲,後期行銷我們去幫一把。電影這一行很現實,沒天份就做不好。」
摸不透台灣觀眾口味
02年,李崗成立雷公電影公司,發行外片建立行銷能力,了解台灣觀眾需要,但當中也遇到不少問題。「現在的觀眾只會選擇知名度高、娛樂性強的荷里活片進場觀看,但我做了發片8年,也摸不透他們的心。我經常出席不同的影展,搜羅各種優秀的電影,像《禮儀師之奏鳴曲》這種電影,也未必能吸引觀眾入場,更何況是台灣本土製作?現今外在的大趨勢是用金錢去掛帥,荷里活電影全以億元美金作招徠,其次的是要以英文做語言,美國人看電影習慣不看字幕,像當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堅持以中文對白配英文字幕,所以最後在美國只有800個拷貝。」
鄭有傑盼以電影找到認同
作為新一代導演,鄭有傑可算多才多藝,03年憑電影《一年之初》拿下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外,還揚威威尼斯影展。除了做導演外,還在電影《刺青》、《九降風》中客串演出。鄭有傑的爸爸是日本人,由於自己的日本文化背景,認同一直是他關心的主題,而認識中法混血兒、女主角張榕容後,決心拍這一部探討認同的電影。「3年前我拍《一年之初》認識了張榕容,我和榕容擁有共同的特質就是認同問題。她是法國和中國,我是日本和中國,有兩種不同的文化在我們的身上。文化上的認同,是我小時候常思考的問題,在台灣每五個出生的小孩,就有一個不同國籍。為什麼混血兒就要被排擠?現在人與人之間其實是疏離的,但整個世界卻愈來愈全球化,令每個人的價值觀也愈來愈相似,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希望透過今次的電影去尊重不一樣的人。台灣是個多民族社會,有原居民,有移民社會,我希望大家從這裡開始去了解自我身份,在全球化下保留自己文化。」
■採訪、攝影:植毅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