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球矚目的奧運會原來並非每屆都收支平衡、大賺而回。資料圖片
【本報訊】奧運會於今次最有價值體育產業上僅居第15位,雖然令人大跌眼鏡,但全球矚目的奧運會因組織龐大,帶來的收入固然高,但若稍一不善管理,其虧損程度也可算得上天文數字,正正如此,奧運會的價值並非一盤穩賺生意。
正如1976年舉辦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因於籌備過程的6年間工作一片混亂,取得主辦權後2年仍未成立組委會,至1975年初國際奧委會對蒙特利爾的籌備工作失去信心,更甚至制訂後補主辦城市預案,隨時由西德北威州接替主辦。
雖然該屆奧運會最終能順利舉行,但蒙特利爾市政府對建設場館採用不切實際的建築風格,主場館到開幕禮仍未竣工,設計藍圖中的開合式頂篷最終「爛尾」,令蒙特利爾市政府負債高達約20億美元,直至2006年才還清欠債。
不過也有奧運主辦國充分挖掘奧運商機,如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首次完全由私人企業組織,以完全商業化的方式運作,獲得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盈利達2.22億美元;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最保守的估計盈利也在近1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