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何平的《麥田》雖找來范冰冰和黃覺,但票房依然慘淡。
還不至於惡評一邊倒的第五代導演作品,恐怕《梅蘭芳》是碩果僅存了。在經歷了《風月》、《荊軻刺秦王》、《無極》一連串元氣大傷的作品之後,陳凱歌去年執導的大片《梅蘭芳》也只能算是毀譽參半,僅有前半部分影片入了影迷們的「法眼」。不過,區區半部《梅蘭芳》何足力挽狂瀾?「第五代」神話的終結已成不爭事實。
知名影評人程青松尖銳地指出,「第五代」神話的終結並不意味著他們喪失了在電影行業裡工作的機會,事實上,第五代導演依然十分活躍,只是在藝術上已經進入「腦癱」狀態。學者李奕明早前就已指出,第五代導演壽終正寢的原因在於它對文化、道德使命的逃避,在於它對現實和歷史的規避和抽象,對於民族的精神撫慰和終極關懷的無視和冷漠。
被商業化迷失自我
坊間輿論認為,第五代導演已在商業大潮中迷失自我,甘願受商業「挾持」,烹製文化快餐快速搵錢,其早前標榜的深層次人性撞擊與靈魂觸動已然銷聲匿跡,有評論界人士因此建議為第五代「摘帽」,以「垮掉的一代」取而代之。不過,第六代導演標桿人物賈樟柯卻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第五代導演日漸式微的根本原因還是先天不足。在他今年出版的《賈想》一書中,這樣評價第五代的前輩們:「我覺得他們幾位始終是時代潮流的產物,沒有更新為一種現代藝術家的心理結構,回過頭去看,第五代導演之前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從當代文學作品中改編而來,他們是通過文學的牽引,來完成他們的講述,這種講述的背後,是時代潮流。他們幾位導演所透露出來的獨立思想力,獨立判斷力,都是有限的。」
創作力不足欠題材
賈樟柯的觀點在此間評論界獲得了認同。圈內評論人士指出,第五代導演在上世紀80年代充滿啟蒙色彩的氛圍中橫空出世,對外來經典的借鑒和汲取、形式上的大膽突破與底層生存的奇特結合造就了他們「反模式化」的凌厲表達,但這種「突破」卻又因為缺乏足夠的原創思想做支撐而呈現出另一類「模式化」;當時間飛速逾越「啟蒙」和「借鑒」,當寧浩、陸川等新生代已經能夠在高超技術的灣流與貼近地面的敘事中游刃有餘,第五代的原創不足、思想貧弱的缺憾顯露無遺。
事實確實如此。上世紀80年代,第五代導演的崛起與文壇的繁榮息息相關。受到出身、學識所限,第五代導演本身的文本創作能力比較匱乏,但在浩瀚的優秀小說中總能意外挖到「寶藏」。《收穫》、《當代》、《花城》等小說期刊都曾經是第五代導演的靈感養料,其中又以張藝謀最具典型性,據說,他本人在上世紀90年代就經常掏錢購買《小說月報》,以尋找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優秀小說。然而,內地小說自90年代之後就逐漸走向沒落,題材匱乏最終成為第五代導演的致命傷。在《三槍拍案驚奇》的發布會上,張藝謀就坦言:「自己不會編劇,只擅長用畫面講述別人的故事。」而張藝謀的創作困境同樣折射於陳凱歌、何平、田壯壯等其他第五代導演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