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語文回歸」比「魯迅大撤退」更值得思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郭文婧

 2010年多地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出現較大調整,其中魯迅的《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等多篇作品被刪除,廣東版則將《藥》換成《祝福》。而巴金反思文革的文章和余華的小說等被新選為課文。(《廣州日報》9月8日)

 從「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有所刪減」到「魯迅作品從語文課本中大撤退」,即使是每一次細微的變化,都會引起人們的熱議。支持「刪減魯迅作品」的人認為,在語言上,魯迅的作品並非範本;在內容上,魯迅的作品相對過時和落伍;在情感上,魯迅的作品有些不夠真實;在比例上,魯迅的作品入選教材比例確實太大。反對「刪減魯迅作品」的人往往都會引用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說的話:「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可悲。」

 其實我們稍加沉澱,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過去,我們謳歌、熱捧魯迅,是伴隨著「神化魯迅」的思潮進行的,把魯迅當做民族的脊樑,過分渲染魯迅作品的革命性。近幾年,「去魯迅化」就像症,總是間隔性爆發,而這又是與「俗化魯迅」的思潮相伴隨的,甚至有人鼓吹「只讀周作人,不讀周樹人」。在「神化魯迅」與「俗化魯迅」的激盪中,語文並沒有回歸,我們廣大學生並沒有看到一個真正的魯迅,並沒有實現與魯迅的平等對話,於是就出現了「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怪現狀。

 我們的語文被異化了,教學不是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體驗出發,而是為了教育而語文;解讀作品不是從作品本身出發,而是機械地沉溺於對「中心思想」的提煉與解讀;看待作家,不是從作家的時代背景和完整人生出發,而是在隻言片語中隨社會思潮而搖擺,要麼「微言大義」,要麼「只抓虱子」。語文的回歸,其實就是錢理群教授在《對話語文》中說的「直面文本、直面語言、直面人的心靈、直面人的生命」。語文不僅要適當地進行「語言行為,能力和習慣的培育」,更要「文從心出,心在文中,循文會心,實現心靈的相遇相通」。

 在我國浩瀚的文學海洋中,優秀的作家不計其數,優秀的作品汗牛充棟。在一定程度上,語文課本需要魯迅,需要魯迅的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語文課本也不是離不開魯迅,離不開魯迅作品。也就是說,魯迅及魯迅的作品,並不是語文教育成敗的關鍵;而語文能否回歸學生、回歸作家、回歸語文,則是語文教育成敗的關鍵。語文回歸了,魯迅的語言就會是充滿了人性的語言,魯迅的作品就會是最好懂的作品,魯迅就會成為學生平等的朋友。語文在異化中越走越遠,無論換成誰的作品,都會是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效果不理想。

 因此,無論是教材編寫者,還是魯迅作品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還是語文教師,都不需要在「魯迅大撤退」這個問題上糾纏過久,而應該共同努力促使語文的回歸。

相關新聞
版畫藝術 雕琢無限想像空間 (圖)
另一角度看人生意義 (圖)
《Life II》 (圖)
《Transformer IV》 (圖)
發掘微小事物的玩味 (圖)
《Pepper II》 (圖)
《Jellyfish II》 (圖)
色彩把平面化成立體 (圖)
《Shadow(Triptych)I》 (圖)
《Shadow (Warm Light)》 (圖)
PLS—版畫聯展
魔幻現實 攝影真假難分 (圖)
《墨菲斯特的肖像,第1號》 (圖)
《愛是什麼,第2號》 (圖)
《不被註冊的城市,第5號》 (圖)
與現實的背離之(三):微妙的真相
歷史與空間:明治日本使節團的歐美城市考察
來鴻:崑曲的氣數
文化觀察:《心術》:藝術對現實的妥協 (圖)
文化觀察:「語文回歸」比「魯迅大撤退」更值得思考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