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漫說博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15]     我要評論

青 絲

 博士為現今教育體制下的最高學位,但是在古代卻為職官的名稱。戰國初期,諸侯禮聘一些博學多識、掌古通今的人士作為自己的顧問,兼收百家之長。博士並無固定的職守,只是負責向諸侯提供意見,並備諮詢。《戰國策.趙策三》鄭同見趙王,趙王就很客氣地請教:「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到了戰國末期,博士開始成為常設的官職,帶有國策顧問的意味。

 秦王嬴政一統中國之後,大量招募博士,前後徵召了七十人之多,而在職能方面,博士也較之前有了更大的參與。除了在皇帝許可的範圍內有限度的參與議政,博士還具體負責諸如商議帝號、議封禪、制訂朝儀等制禮方面的實務。另外在當時,百家諸子的各派學說空前繁榮,國家藏有大量的圖書典籍,需交由專人掌管整理,這一權責也理所當然地落到了博士的名下。

 到了漢代,在秦代博士官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增加了博士講學的職能。如漢景帝時,名儒董仲舒為講授《公羊春秋》的博士,但他教授的對象,多為皇族或私人弟子,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執掌教職。漢武帝時,設立五經博士,由各郡國縣道舉送年滿十八歲、儀容清秀聰慧的弟子五十人,由博士傳授五經,用以培養人才。博士才真正成為教授的學官。《文獻通考》云:「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漢時,五經為《詩》、《書》、《易》、《禮》、《公羊春秋》,其中《詩》又分齊、魯、韓三家,分別由不同的博士學官講授。如漢代史學家褚少孫,在元帝和成帝時期,為詩經博士。學生只要把其中一家學通,經過考試,就可以入朝為官。

 而且,太學的學生人數也隨著經學的發展和士族的興起,不斷擴大。漢武帝時,太學只有五十名學生,到了漢成帝時,已經擴展到了三千人。《漢書.成帝紀》:「古之立太學,將以傳先王之業,流化於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淵源,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漢代太學擴招的目的,本來是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但是學生多了,博士就開始忙不過來。因為在兩漢時期,博士還要兼任考官之職,代朝廷考核選拔地方推薦上來的人才,有時候為了顯示大漢威儀,還要出使他國、巡行天下,以便了解各地的風土民情。加上博士的選拔制度非常嚴格,無法隨意增補,所以在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博士有時候只能派遣高徒或聘請社會名儒代己講課,教學質量也就無法保證,效果反而大不如前。

 博士雖然品秩不高,兩漢時期,秩皆六百石,只是相當於郡尉或在宮中執役的小黃門,屬於級別很低的官員。但是,博士在朝官中卻有著極為崇高的威望,是受人尊敬的學者,即使品秩更高的官員,見了博士的面也要尊稱一聲「先生」。而且,博士由於具有深厚的學識,又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日後獲得陞遷重用的機率也很大,故也有不少博士恃才矜己,輕狂自負。如唐代詩人皮日休,曾官太常博士,後來參加黃巢的起義軍,任翰林學士,因倚才傲誕,賦文譏諷,為黃巢所害。

 北宋邵伯溫的《聞見前錄》載:「韓魏公留守北京,李稷以國子博士為漕,頗慢公。公不為較,待之甚禮。」韓琦為北宋名將,曾官居宰相之職,李稷只是由國子博士改任的漕運官,就看不起韓琦,對他倨傲簡慢,以至於令旁人都看不過眼。其孟浪品性,由此也可見一斑。

 到了清代,國子博士一職已形同於虛設,教導之職多由國子監的助教擔當。而在魏晉以後就專為議禮官的太常博士,到了清代也僅負責繕寫文牘。博士一名已是名存實亡。所以,顧炎武在《與友人論門人書》中感慨時風變異時說:「矧納貰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也就一點兒不奇怪了。

相關新聞
王麗儀穿梭時尚帝國中 (圖)
微語錄
汪建熙 玩「票」的金融家 (圖)
歷史與空間:丞相制,說沒就沒了 (圖)
古今講台:皇帝祈雨求晴
亦有可聞:漫說博士
遊蹤:都江堰隨想 (圖)
開卷有益:現代婚姻的男式解讀 (圖)
來鴻:詠 菊(二首)
百家廊:哈爾濱風情 (圖)
翠袖乾坤:演藝圈掀未婚媽媽潮
天言知玄:官場八字論
琴台客聚:從《紫微徑》談到報人楊君澤 (圖)
生活語絲:釜山一日
隨想國:福 氣
路地觀察:餐廳經營的兩極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