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快速發展,國家間相互依存日益密切的今天,相對於傳統政府外交而言的公共外交,正悄然成為各國政府提升「軟實力」、擴大影響力的「主戰場」。本報獲悉,外交部公共外交諮詢委員會於近日正式宣佈成立。該委員會聘請離任大使和知名學者等擔任委員,為外交部和中國駐外使領館開展公共外交提供政策諮詢,並參與策劃、實施和評估相關活動。專家認為,種種跡象正突顯出中國外交的一大新的重要開拓方向——公共外交。
長期以來,中國針對西方媒體和公眾的公共外交一直遠遠落後於世界其它許多國家,而外界對中國的國際形象也多是「褒貶不一」。專家認為,冷戰思維的延續,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歷史文化的差異,以及固有的偏見和不同的新聞價值觀,再加上近年對中國和平發展的不必要擔憂,讓不少的外國媒體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和報道中國,並使普通外國公眾對中國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誤解與偏見。
引導國際客觀相待
外界輿論環境直接影響中國的國際生存環境,關係中國的和平發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首席記者吉米提醒,目前中國早已成長為全球輿論矚目的焦點,幾乎每天都有很多熱點新聞出現。美聯社北京分社社長韓村樂此前曾指出,西方媒體崇尚的是「衝突偏好」,總喜歡報道衝突的、不和諧的東西,總是要尋找新聞點,存在求新求眼球經濟的傾向。因此,中國要想改善國際媒體對華報道傾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專家認為,話語的質量才是決定話語權的更重要的因素。國際上對中國不了解、不理解、甚至無理指責的輿論仍將長期存在,未來中國必須通過公共外交對外積極引導國際社會客觀全面地看待中國。
首要特色以人為本
「公共外交是一個持之以恆、循序漸進的過程。」馬朝旭強調,「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的首要特色是『以人為本』,因為它來自民眾、依托民眾、服務民眾。開展公共外交需要國內外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在對外交往中介紹真實的中國,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將中國和中國外交更好地介紹給國內外受眾。」
展望未來,馬朝旭指出,不要把公共外交想得太過神秘和高深莫測,其實公共外交就是大家共同參與,增進了解,加深感情,弘揚友誼,看得見、摸得著,就在大家的身邊。「中國公共外交方興未艾,正逢其時,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