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蔣忠想呼籲市民,保持健康生活,以減猝死風險。香港文匯報記者林曉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曉晴)去年全港有6630人死於心臟病,當中1/3是猝死。心臟專科學院指出,吸煙和過重是猝死主要「元兇」,非吸煙者比煙民的猝死風險低75%;體重正常較過重人士的猝死機會也低56%。心臟病發時,若未能即時急救,病人可於5至10分鐘內死亡。心肺復蘇法新指引建議,先替病人進行心外壓而毋須人工呼吸,存活率較傳統做法高22%。
不人工呼吸 可鼓勵途人施救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蔣忠想表示,心臟病發首5分鐘是施救的「黃金5分鐘」,每延遲1分鐘,生存率遞減10%。傳統的心肺復蘇法程序是先保持患者呼吸暢通,然後進行人工呼吸,最後才施以心外壓,但去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表新指引,建議首1分鐘為病人進行心外壓100次,向下壓幅度約1.5至2吋深,而毋須進行人工呼吸。
蔣忠想指出,新指引可免除施救人員對人工呼吸的顧慮,包括感尷尬和擔心染傳染病等,有助鼓勵更多途人為病人急救,更重要是有研究發現,新指引的病人存活率比傳統方法高22%。
非吸煙者 猝死機會減75%
此外,最新的醫學研究顯示,良好生活習慣可將猝死風險大減70%。有研究由1984年至2010年,追蹤81,722名女性的生活習慣,當中321人猝死。研究發現,非吸煙者比每天吸煙最少25支的女性,猝死機會減少75%;正常體重的女性較過重的女性,猝死機會減56%。
蔣忠想表示,生活習慣愈健康,猝死風險愈低,呼籲市民保持健康生活,包括每周至少進行2小時帶氧運動,多吃蔬果、魚類及全穀類等食物,以及避免吸煙,減低猝死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