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故事 就在你我的身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梁祖堯與北角春秧街小販傾談。

 近年香港保育風十分強烈,無論是政府部門、教育機構、文化藝術團體,甚至私人公司,都舉辦了大大小小的活動,因為香港地方雖然小,卻藏著很多人平時不為所知的故事,或者那條小巷和某個歷史人物有關,某座舊樓是二戰僅存的遺跡,某個人仍然幹著大家以為已式微的行業……有太多東西等著我們去發掘,如果我們作為香港人也不去珍惜及處理這麼多的香港故事,所有東西就會因為歲月而真的消逝了。最近,香港電台推出新的一輯《香港故事》,筆者跟監製唐敏明(Anita)及主持梁祖堯(阿祖)談了一場,究竟這次如何和大家搵古仔。

 「跟上一輯不同,這輯每集以一區為內容。這輯有一個總的主題是到處留情,探討每個地方的歷史、特色及人情故事,透過街坊的故事及經歷,拼湊出那區的風物人情和集體回憶。」Anita說,香港很多地方都在重建,每天都有很多事物在消失,所以《香港故事》其實有著記錄正在消失中的人和事的作用,也讓大家去認識你們以為平時根本沒有細心留意的地方。「做資料搜索時,也讓我可以重新認識香港不同的地方,當我看到舊照片時,就會說原來當時是這樣的,又或是我以前也看過,非常有趣。」

 這輯《香港故事》會包括的地方有銅鑼灣、荃灣、北角、香港仔、鑽石山、觀塘、西貢、沙田、太古及旺角。以銅鑼灣為例,銅鑼灣如何在英資怡和洋行手上由荒蕪地之地變成倉庫區?如何在利希慎手上由倉庫區變成娛樂消費熱點?因此,除了有阿祖帶大家在區內和老街坊分享故事,節目還會訪問一些和銅鑼灣有關,而又可以分享到一些口述歷史的名人,包括利希慎孫女利德蕙、歷史博物館前館長丁新豹、粵劇名伶阮兆輝等。「說到銅鑼灣,如果沒有利氏家族,實在說不過去,所以最後決定一定要到加拿大訪問利德蕙。」

走到山腳尋找山寨廠

 身為主持人,阿祖也說這節目也令他明白到一點,就是原來自己以為認識的地方,其實是不認識的,有更多地方是自己根本完全不知道的。「我自己也不時到北角春秧街買食材,但原來那一帶在上世紀50年代有小上海之稱,之後有愈來愈多福建人及祖籍福建的東南亞華僑移居,所以變成了小福建,那裡販賣的阿姐就好像有兩個身份似的,她們既是香港人,又是外省人。」

 「現在只是拍了幾集,雖然我並非會走到所有地方及訪問那些名人,但其中有些故事我也很有印象,好像有次到荃灣的山寨廠訪問,是在大帽山腳的光板田村,他們還是用鐵軌運送貨物的。我們又到了荃灣的侯王廟,一棟六層高的唐樓上的露台竟有塊牌匾寫著『洪侯古廟』,原來這幢樓叫石壁新村,村長說他們原是大嶼山石壁的原居民,後來要建石壁水塘,政府將全村人遷來荃灣。這些故事若我不做這個節目,是不會認識到的。」

 「我最近到台灣演出舞台劇,認識了一些原住民朋友,他們很友善,同時讓我認識到他們很看重自己的當地文化及口述歷史,令我反省到我應該以同樣的態度去處理自己香港的故事。」阿祖又說,很多香港人都以為認識自己生活或工作的地方,但其實一點也不認識。 ■文、攝(部分):曾家輝

相關新聞
時裝新視野 本土多元綻放 (圖)
盧聲前:「堅持自己 但更成熟」 (圖)
張路路:「需要大群體的配合」 (圖)
馬偉明:「盡力推動這個行業」 (圖)
張潔雯:「延續光輝 面對挑戰」 (圖)
「時裝.視野」展覽 (圖)
張路路參展作品 (圖)
香港故事 就在你我的身邊 (圖)
《香港故事》「到處留情」 (圖)
原來活在吃人的世界 (圖)
糞便,你的名字是...... (圖)
百家廊:伊芙的新春天
翠袖乾坤:「四」是幸福數字
海闊天空:玄機真宰
琴台客聚:濫殺無辜
生活語絲:北大的「古建築」
隨想國:一雙鐵條
獨家風景:「倉底貨」熱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