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報記者何凡
中國今年調降GDP增長目標已經是板上釘釘子毫無懸念。至於是傳言中的7.5%,還是8%,今天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當會宣布。政府此舉係主動為調結構騰出空間,影響深遠,意涵豐富。
在中國經濟時鐘之中,增長、結構、物價、環保、改革等齒輪環環相扣,互相影響。近年來,經濟增速過快,帶動物價攀升,能耗負擔加重,節能減排倒退,結構調整放緩,經濟改革遲滯。而此次「撥慢」GDP增速預期,折射出當局決心擠出經濟增長的不良水分,將經濟轉型擺在更重要的位置,針對潛在矛盾問題啟動一次全面的戰略性治理。
注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向本報表示,西方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總結經驗,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幾乎都祭出「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歸的方略。而中國國內經濟結構上存在的矛盾,導致資金脫實向虛,流入更容易獲得高回報、高利潤的行業,企業也不去技術改造、升級。
李毅中指出,「如何更加注重實體經濟?關鍵在於狠抓落實。經濟增速太快,就少了精力去轉型升級、技術改造、自主創新。中國工業大而不強,能耗、物耗太高,粗放式發展下去不可支撐。目前我們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去年經濟增速9.2%,能耗總量增加7%;按此速度發展下去,能耗總量10年將增加1倍,即使把全球能源的貿易量都給中國也不夠。」
加力加快配套改革政策
調低增速決心既定,關鍵環節與重要領域的改革箭在弦上。李毅中認為,今後一段時間以工業為主導的格局不會改變。「沒有夕陽工業,只有夕陽企業,問題在於是否轉型、改造、提升。」他說,配套改革的政策要加快、加力。改革確實是牽一髮動全身,但不能以各種理由停滯改革,要化解當前的小微企業融資困難、新興產業低水平重複、電能供需矛盾激化等問題都是如此。
「十二五」期間經濟增長目標定為7%,歷年數據顯示,最終GDP實際增速往往高於目標預期。而當前對於中國經濟時鐘的期待,不是走得更快,而是走得更準、更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