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Bruce Murdoach(左)與陳文琪(右)將合作研究利用重複高頻透顱磁場刺激,治療因腦部受損而導致的吞嚥障礙。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淑貞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淑貞)香港大學將與澳洲昆士蘭大學合作研究,首次以「重複高頻透顱磁場刺激」技術用於治療因腦部受損而導致的吞嚥障礙。負責是次研究的學者表示,現邀請12名中風及帕金遜症患者參與研究,病人需連續10日接受20分鐘的治療,研究成功可望把治療時間由目前的約4個月縮短至10日。
中風帕金遜患者個案多
外國研究顯示,約有50%慢性腦中風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根據醫院管理局2009年至2010年度報告,每年約有23,700宗腦中風病症,估計有11,850位病患者於出院後仍有吞嚥障礙,而香港現有15,000宗至18,000宗柏金遜症個案,每年約有100宗新確診個案,80%至100%患者有語言及吞嚥問題。
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將與澳洲昆士蘭大學神經性語言障礙中心合作,研究利用重複高頻透顱磁場刺激,調節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讓中風患者可重新控制其肌肉活動。澳洲昆士蘭大學神經性語言障礙中心主任Bruce Murdoach表示,過往有研究證實有關技術可有效治療言語障礙,遂決定把這技術應用於吞嚥障礙。
治療需10日每天20分鐘
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文琪表示,目前治療吞嚥障礙的方法包括改變餵食姿勢、口部肌肉訓練等,所需時間約為3個月至4個月,並需要患者在家中練習,但採用重複高頻透顱磁場技術只需10日,每日20分鐘,即可有顯著效果,病人亦毋須在家中進行練習,預計治療費用與現行的治療方法收費相若。
陳文琪說,是次研究將於今年6月展開,為期18個月,研究經費110萬元。她又稱,研究將邀請12名有2年或以上中風病史的患者,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每組6人,接受連續10堂重複性磁刺激,並將進行為期1年的觀察。不過,身體有植入物、服用抗抑鬱藥物及癲癇病患者都不適合做磁場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