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舊大會堂 背後的社會逆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5-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舊大會堂正面外觀。

香港大會堂5周年 大會堂的前世今生——從大會堂的變化看香港(2)

 前港督柏立基在香港大會堂奠基(1960年2月25日)及落成啟用(1962年3月2日)的揭幕儀式上,都特別提及舊日的大會堂,那是較今年慶祝五十華誕的香港大會堂早了超過一百年的香港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和今日的大會堂可說是一脈相承,亦見證了香港的歷史轉變。本系列八篇的文稿,將聚焦新舊兩個大會堂已被人忘記或忽略的「小事」,來看看香港的變身,是筆者獲康文署委約撰寫大會堂金禧紀念的專著《現代香港的起跑點——大會堂五十年的故事》(3月2日面世)衍生出來的「副產品」,亦是在專著中欠缺篇幅下的補充。

 ■文、圖:周凡夫

 今日的大會堂圖則由香港大學布朗教授(Professor Gordon Brown)設計,1956年交到英國工程師艾倫.菲奇(Ronald Phillips)和羅納德.菲利普(Alan Fitch)手上,進行詳細規劃。到1958年11月4日市政局月會中,主席莫禮臣(Morrison,亦有中譯為莫里臣)首次透露輔政司白嘉時公函通知,港督經由行政局討論,已決定將未來新落成的大會堂管理權交予市政局。但市政局並未具管理上的法律根據,為此12月的委員大會上除考慮草擬大會堂管理條例提交立法會(該條例其後於1961年3月29日通過),還要討論大會堂的管理方法,和任用職員的準備,及檢討早於1954年擬定之預算費用。同時,11月的月會中,主席亦首次透露了大會堂可望於1961年6月或7月間落成;該年底前會招商承辦打樁工程,如打樁器材有著落,1959年二、三月間會興工,順利進行只需時三、四個月,預期六、七月間可奠基,兩年便可建成。

前後九年延期九月

 結果,新的大會堂較原定日期延後九個月才在距離舊大會堂約二百米的新填海區落成,興建費用共二千萬元,如自1953年起計,前後用了九年時間,原因在於當年香港不僅沒有足夠建造大會堂這類建築物的專業人才,設備亦不足夠,好些外購之專業器材,要由英國請來技術人員安裝。

 舊大會堂落成時,香港人口只有12萬,舊大會堂功能於香港淪陷前失去時,人口已急增至160萬;「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期結束,人口跌至60萬,戰後再急速增長,1945年底已達100萬,1947年底更超過戰前紀錄達到180萬人,為當時的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五十年代更進入邁向工業化時代的過渡階段,經濟有長足進展。1962年大會堂落成時,人口更激增到320萬。更重要的是,戰後與戰前的香港社會狀況,已出現極大變化,戰後殖民地主義江河日下,亞洲眾多殖民地都趁機紛紛爭取自治或獨立,香港則處於一個地位與前途均極不明朗的微妙狀況,儘管英國仍能以霸權之勢壓制國民政府,以武力繼續強佔香港,然而到中國大陸解放,形勢逆轉,1951年英國便曾計劃將香港交還中國。

 在政治形勢變化難測的情況下,英國管治香港的政策亦不得不作出變化。1946年重返香港出任港督的楊慕琦更曾公佈英國殖民地部要在香港建立一個由二十個民選議員,和十個委任議員組成的三十人市議會,用以代替市政局的政改方案,徵求各方意見。此一點綴民主門面,以挽回戰時失落的威信的做法,終因英國內部看法不同而產生分歧,而港人更是關心經濟復原多於政改,反應冷淡,立法局的非官守議員更另有想法,一致反對,整個計劃便胎死腹中。

 同時,國內解放後,香港成為國共雙方政治角力的舞台,港府對雙方的政治活動都變得極為敏感,採用各種方法壓制。五十年代初,更頒佈連串壓制華人的條例,甚至發生連夜拘押一批華人出境的「白色恐怖」事件;而爭取增加工資、爭取港人自治權利的罷工與群眾集會,雖一再遭到鎮壓,仍不時發生。

 在殖民地光景仍帶著餘暉的香港,重建大會堂的訴求聲音,迅速獲得執政者回應,不難見出是「仁慈的殖民地統治者」要展現「善意的獨裁」,用以平衡社會上對統治權力抗爭的一種統治姿態。在這種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下,新的大會堂面對的是殖民主義崩潰的年代,舊大會堂那種高大柱廊和連綿拱門的歐洲帝國主義式古典風格建築,充滿殖民色彩,徒然引發社會人士反感與憎惡(這亦正是六七十年代開始,眾多殖民地色彩建築被拆毀重建,社會上並無反對聲音的一個原因);為此,新的大會堂採用的是以「功能性」來考慮,並無任何民族色彩傾向的德國包浩斯(Bauhaus)「國際現代風格」建築,外形帶著冷硬幾何線條,無論高座、低座,及連結兩者的紀念花園,與高架走廊均輪廓分明,而內部色調則力求自然暖和,予人親切感。

面對整個社會而建

 可以說,新的大會堂是當年殖民地政府面對政經大環境轉變,及社會訴求壓力增加下,不能不在管治手法上作出重大改變的產物。這種轉變的具體表現便在於舊大會堂面對的是外國人和「高等」華人,新的大會堂則面對整個香港社會、各個階層的市民。由此,新的大會堂亦成為香港在五十年代經濟復原後興建的第一代大型公共建築的典範。

 當日港府刻意透過傳媒大事宣傳大會堂落成啟用,並強調市民可隨意「免費參觀」,為此開幕翌日,大會堂各處從早到晚擠滿扶老攜幼的市民,那種氣象不僅是當年發起重建大會堂的熱心人士無法想像得到的,更是與近百年前舊大會堂啟用後的景況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最明顯的是,舊大會堂內的皇家劇院,豈會為平民百姓而開?但新大會堂的音樂廳、劇院,自當年3月4日首天上演節目,便面對香港每一位市民;而餐廳、展覽館、展覽廳、博物美術館,更在大會堂舉行開幕典禮後的翌日(1962年3月3日),便打開大門,歡迎市民光顧,免費參觀。

(待續)

相關新聞
百家廊:走向數字閱讀時代
翠袖 乾坤:舊寫作
古今談:保衛南沙群島 焦點在黃岩島
琴台客聚:早春與炎夏
杜亦有道:一命二運三風水
一網打盡:稅務自由日
記憶後書:布拉姆斯第一鋼協
新舊大會堂 背後的社會逆轉 (圖)
上春風的課──周耀輝and friends跨時空媒體性別展
《迷糊.情欲.對象》跨時空媒體性別展
王樂儀X周耀輝:《事後》 (圖)
林淼X周耀輝:《出軌》 (圖)
Beryl X周耀輝:《再世紀》 (圖)
活動推薦:香港話劇團 《我和秋天有個約會》 (圖)
活動推薦:Paul Dresher Ensemble多媒體表演:《未來記憶留聲機》 (圖)
活動推薦:香港舞蹈團 X 香港中樂團原創大型香港史詩舞劇:《遷界》 (圖)
新電影頻道 影迷請注意 (圖)
影音館:《怪誕黑家族》——穩健「黑材料」 (圖)
影訊:康文署歡樂早場:父親節看銀幕慈父
畫裡畫外:光影烏托邦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