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本地書:梁寶山的平常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總是有那樣一類人,一旦你認識了他/她,就能看到一座城市裡隨脈搏起伏的毛細管。他們的個人故事或經歷,他們結識的朋友,機緣巧合,互相牽引和交錯,慢慢地從無到有結成一股生命力量。梁寶山(朋友們都喚她梁寶)就是其中一例。作為本地活躍的藝術評論人、藝術家,無論是她的藝術創作、她的書寫,還是她參與的行動,都不僅僅是她個人的軌跡,更可以視為香港本土藝術與民間力量的發展脈絡。

 梁寶的最新文集《活在平常》,記錄了從2004年到2011年間,在博客上發表的各種思想與行動,比如參與的火炭藝術區的成立、反對世貿遊行等,難得的觸及到較私人的層面。奇怪的是,梁寶說自己是火急火燎的人,但她的文字,卻如夏日樹蔭下吹來的一陣涼風,立刻撫平心境。

 而文集最特別的地方,是作為佛教徒的她,如何將禪修研習經驗與她對藝術的思考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她關心的是藝術如何在當下進行、甚至介入社會思潮的運動,以及藝術家如何自處,如何對待自己的角色。另一方面,佛家禪修的內觀自省,對修行者的要求是脫離主體身份的自在放下。梁寶並沒有如宣教般,在書寫中強調兩者如何因果互動,而是老老實實的記錄「想在生命裡(狹義的)完成藝術所無法完成的事情」(李智良語)的可能。

 「有說世界解咒(disenchant),藝術取代宗教成為現代社會中最後的精神價值。但從借用場地物料人手資源,到知識共享甚至世代交替,尤其在這網絡年代,一路下來其實是結伴同行、環環相扣,真正特立獨行的時候少。處身其中,我們竟忘了許多事情起來自有因,互相依存才得以細水長流,否則早在孤獨中擱淺。」梁寶在書中寫道。

 其實,這表明了作為一名獨立藝術家、自由工作者的處境和心境。梁寶說,一直以來,她追尋的問題,都是藝術工作者的工作倫理(ethics),孤獨的創作與生產者,如何聚沙成塔,讓個體的力量發生令現狀改變的力量。如今,這也是她在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課題。

 這裡,就不能不提梁寶的新書發佈會的地點。坐落在灣仔電車路旁的一座名叫「富德樓」的舊商業大廈,是支持香港民間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性空間。除了各種民間團體外如獨立媒體、獨立紀錄片工作室「采風」、外文書店「藝鵠」等進駐外,還是不少獨立藝術工作者的「安樂窩」。梁寶在《活在平常》中記錄的各種事件,也正好是她以藝術家身份在「富德」租用工作室期間發生的。近幾年,它更在工作室組織禪修的共修會。藝術家及NGO之間奇妙的協作和跨界,在這個奢侈的物理空間中得以實現其可能。

 不過,梁寶即將搬離富德樓,為自己的心靈和藝術創作,尋求下一個新的歷練。但無論怎樣,對平常如實觀之,那變動中安靜,就是對她的加持。 ■文:梁小島

相關新聞
單向街再搬遷事件 (圖)
本地書:梁寶山的平常心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er《紐約客》02/07: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01/07: (圖)
要刊書事:The Guardian《衛報》 01/07: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23/06: (圖)
歷史與空間:高山流水歎知音 (圖)
古今講台:端午說屈原
開卷有益:一曲雲水釋禪心 (圖)
豆棚閒話:毛邊書
生活點滴:韭菜情結 (圖)
百家廊:這一天,他們舉國仰望太陽 (圖)
翠袖乾坤:鄧紫棋:公開戀情要度期
天言知玄:誰製造了人類
琴台客聚:讀書靜修好去處
杜亦有道:食之神棍
隨想國:1812年
路地觀察:三浦紫苑的故事新編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