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我的香港,我的台灣》講座內容節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編按:這場日前在港大舉行的講座,是龍應台就任台灣「文化部長」後首次在港舉行的公開演講。

 在香港生活過的所有人,沒有人認為自己是它的主人,所有人都是移民,只是來的時段不同,因為有這麼多移民聚集,所以香港很容易讓無論是生活過一年的人,還是九年的,都會覺得「這是我的香港」,所以它有一種開闊的包容力量讓很多外人留下來。當我說「我的香港」時,覺得還蠻舒適的,不會有人覺得「這個香港不是你的」,至於「我的台灣」,當然,從頭到尾我是一個在台灣南部農村和漁村長大的小孩,尤其當你是從距離泥土很近的環境下長大,對這個社會便有更強的認同感,所以「我的台灣」是理所當然的。

香港是「逃生門」

 香港的九年歲月對我很重要,因為它推翻了我以前對中國華人世界和歷史的認知,我這一代人在台灣成長,對整個中國文化的認識是從大傳統、大敘述、統一的說法出發,這種大敘述作為核心思維,永遠從北邊來解釋整個區域的結構,是直到我到香港後才被推翻和打破。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教育過程,到這裡我認識到,香港得利於兩件事情。第一件事,它得利於它的缺點,它是所謂的「邊陲」,最重要的主題外邊的一小塊多出來的地方。因為是邊陲,所以那個規範的大力量,顧及於它的鞭長莫及,所以它有個自由的空間。同時,香港又得利於整個十五六世紀以來,西方不小心把現代化帶進了這個比較空的體系之中(因為是邊陲),所以它一直是中國的一個「逃生門」。

 太平天國血流千里,十幾年時間生靈塗炭,能夠逃的人逃到哪裡去?大海吧,或者香港那個小口袋,它的逃生門就打開了,一大堆人湧進香港。戊戌政變的時候,被追捕的人經過逃生門進來。辛亥革命的時候,人往哪裡去?逃生門又打開了。1949年內戰的時候,170萬人湧進來。文革那個你在河裡都撈得到屍體的年代,逃生門又在這裡。一批批的人湧進來時固然帶來很多問題,可是也留下東西,他們帶來資金、歷史經驗和人才,從而灌溉了這個「邊陲」的土地。

 辛亥革命後,那些清代翰林到哪裡去了?因為他們有不食周粟的決定,他們不認同「中華民國」的概念,於是經過「逃生門」來到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1927年成立,是受這些清朝翰林和太史所灌溉的。他們還成立了很多書院、學院,教了很多學生。留下了很多書籍善本,這些善本在哪裡?中文大學有,中央圖書館有,香港大學也有,一波又一波不能認同前朝的人,它會從逃生門來到這裡,然後很多智慧的結晶就留在這個「口袋」裡了。

問:很多人認為香港是「文化沙漠」,您對此有何看法?

答:如果你覺得香港是「文化沙漠」,本身已透露出你對文化進行了怎樣的定義。如果你比較窄地把文化定義為用文字傳達思想、限定為所謂「人文」的部分,那麼香港是的,因為它前面150年歷史是那樣走過來的,但如果對文化的定義是一個寬廣定義,那香港文化非常多元豐沛。

  我常說我覺得香港是一個「故事島」,它有100個藏著故事的抽屜,但有90個還沒有被打開過。我們不能夠因為90個抽屜裡的故事還沒被好好地說出來,就覺得它是個「文化沙漠」。但如果你去薄扶林村走一趟、去大澳走一趟,甚至禮拜天早上十點之後去任何飲茶的地方、去看一看傳統的婚禮,就會知道香港的民俗文化非常生猛。如果再深入它的粵語文化、粵曲文化,更會知道,粵語的鮮活存在,在這裡保存得比廣州還要好。而如果我們說流行文化(pop culture),談到香港的流行文化,誰會說它是沙漠呀?我們沒有人這麼說。如果再開闊一點說,文化裡同時包含法治的生活方式,那麼香港比很多地方好很多。所以我覺得香港人要有自信,下回別人再提到這個問題時,要反駁說:「請問你對文化的定義是甚麼?」

相關新聞
龍應台:我的香港,我的台灣 從作家到文化決策者的身份轉換 (2012-12-08) (圖)
《我的香港,我的台灣》講座內容節選 (2012-12-08) (圖)
陳凱歌 慈悲始於對個體的觀照 (2012-12-01) (圖)
用音樂改變世界 (2012-12-01) (圖)
務實至誠楊耀忠 透視本土文化環境 (2012-11-24) (圖)
王俊傑 音樂詩人的漫長旅程 (2012-11-24) (圖)
艾敬 以愛為名 華麗轉身 (2012-11-19) (圖)
名家說艾敬 (2012-11-19) (圖)
世界友人齊聚樂山 緬懷文化巨人郭沫若 (2012-11-19) (圖)
葉永青的快意江湖 (2012-11-17) (圖)
人物介紹: (2012-11-17) (圖)
《飛快流逝的鄉土》 (2012-11-17) (圖)
《孔雀》 (2012-11-17) (圖)
《赭石山水》 (2012-11-17) (圖)
用樂器來唱歌 (2012-11-17) (圖)
著名編劇何冀平 筆底戲夢半生情 (2012-11-10) (圖)
二十載京港兩地情 (2012-11-10) (圖)
一路走來毛俊輝 香港戲劇的推動者 (2012-11-03) (圖)
應時而動李應平:激盪台港文化對話 (2012-11-03) (圖)
詩人歐陽江河的「煉金術」 (2012-10-2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