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社會公益組織在救災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圖為2010年志願者向舟曲搬運救災物資。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兩會報道組 葛沖) 「進入微博時代,以行政管控為主的社會管理方式不僅難以實現社會穩定和諧,還容易導致更多社會矛盾。」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7日在大會發言指出,這就需要政府主動向社會放權,以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
在題為《以政府改革帶動全面改革的突破》的發言中,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認為,中共十八大後,以改革紅利釋放發展潛力的氛圍和趨勢正在形成。能不能抓住當前政府換屆的改革時間窗口,以政府改革為切入點實現全面改革的突破,全社會有很大期待。
遲福林建議,首先要以改變「增長主義」政府傾向為重點,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他指出,近年,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一定成效,但仍不到位,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的特徵比較突出。「因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所產生的消極腐敗問題,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建立權威監督系統
此外,政府要以向社會放權為重點,深化社會體制改革。遲福林強調,面對社會利益主體與利益訴求多元化的趨勢,政府要在公共服務領域向社會公益組織放權,加快官辦社會組織、傳統事業機構的「去行政化」改革。
一再強調政府職能轉變,為什麼仍不到位?遲福林認為,「關鍵在於受權力結構不合理的掣肘。」他建議把優化權力結構作為行政體制的重點。建立以大部門制為重點的行政決策系統;建立法定化、專業化的行政執行系統;建立權威性的行政監督系統。
遲福林強調,盡快建立一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加強對全面改革的組織和協調,其現實性、重要性、迫切性不亞於上個世紀80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