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委員代表呼籲,盲目造城運動、圈地不管人的發展模式,應立即停止。 資料圖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未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規模,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但中國城鎮化究竟是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鎮?大中小城市如何協調和科學布局?這在兩會上引發熱議。
宗慶後:倡農民就近務工
30多年間,中國城鎮化率從1980年的19.4%增加到2012年的52.6%,在快速增長的背後,一些大城市卻痼疾纏身,風貌消失,交通梗阻,食品垃圾化,社會矛盾顯性化,「蟻族」、房奴、車奴、口罩族的湧現令「宜居」也漸行漸遠。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認為,中國已進入「大城市病」集中爆發期。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認為,農民平時到大城市務工,春節全都回鄉,城市生活成本比較高,且沒有市民待遇,他們不可能長期待在城市,應鼓勵農村人口就近務工,要控制大城市規模,大城市宜發展總部經濟、研發中心、商業中心、信息中心。
何健:產業布局傾向小城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何健用德國和四川比較:德國70%的人口分布在10萬人以下的城市,而四川僅成都就集中了1,000多萬人口。「德國大小城市基礎設施幾無差別,產業布局也相對平衡,很多跨國公司、著名學校就在小城鎮上。」何健認為,應有意識地把產業布局分布到中小城市。「如果小城市無業可就,那農民還怎麼融入?」
蔡繼明:「北上廣」可超大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蔡繼明與何健的觀點正好相反,他明顯傾向於優先發展大城市。他認為,中國土地相對稀缺,大城市人均佔用土地少,同等面積人均生產率高,基礎設施利用率高,城鎮化應該重點發展大城市化。「北京已經夠大了,上海已經夠大了,還要再發展嗎?」針對質疑,蔡繼明舉例稱,上海人口密度雖高,但只是東京的一半,深圳人口密度雖高於香港,但香港創造的GDP卻是深圳的七倍,由此,「北上廣」和深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謝國忠:設計管理才是根源
經濟學家謝國忠是超大城市論的支持者,他最近撰文稱:「人口超過2,000萬的超大城市是未來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而飽受詬病的堵車、污染等諸多問題,實際上根源都在於設計或管理,大東京擁有3,000萬人口,但是並不存在任何大城市問題。如果中國合理地選擇鼓勵和投資於大城市的發展,中國就會在未來20年時間裡擁有20座到30座超大城市。這將能夠推動中國經濟走上全球經濟的巔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