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秦公、王、帝陵的考古學研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5-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秦始皇陵.府藏坑。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許競思

 秦人從襄公立國到秦二世滅國,先後有三十多位公、王、帝在位,陸續營建過西垂、衙、陽(平陽)、雍、櫟陽、咸陽等多處陵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陵考古隊隊長焦南峰先生早前到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演講,便簡介了秦陵的建築形制、其主要特點及演變。

秦陵形制的演變

 秦陵的考古學研究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時的專家開始對秦始皇帝進行考古調查、勘探,並測繪出第一張陵園平面圖。1974年,隨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與發掘,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全面展開,延續至今。1976年,陝西考古所鑽探發現了雍城秦公陵園,並以此為契機,對秦都雍城及秦公陵園進行了持續不斷的考古研究工作。及後,臨潼秦東陵、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陵、神禾原戰國秦陵等相繼被發掘,為秦陵的考古研究帶來了極珍貴的一手實物資料。

 根據秦陵形制的演變可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春秋早期,其代表為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墓地。此階段秦陵還處於一個沿襲商周舊制、意欲建立新規的模仿探索期,實施的還是「集中公墓制」,是一座探索草創中的方國陵園。

 第二階段為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其代表為雍城秦陵。此階段的雍城秦陵進入一個制度相對穩定完善的成熟定型期。實施的仍然是「集中公墓制」,是一座成熟定型的方國陵區。

 戰國晚期為第三階段,其代表為咸陽秦陵和秦東陵。此階段秦陵的發展進入一個由「集中公墓制」到「獨立陵園制」的探索轉型期,是一種探索轉型的王國陵園。

 最後,戰國晚期到大一統的秦帝國為秦陵最高、最後的創新發展期,而秦始皇陵亦是此階段唯一的代表。此階段的秦陵急劇發展、創新不斷,完成了由「集中公墓制」到「獨立陵園制」的制度昇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國陵園。

秦陵的建築元素

 焦南峰指出,構成秦陵建築形制的主要組成或曰基本要素至少應有:陵園、封土、墓穴、禮制建築、陪葬坑、陪葬墓、園寺吏舍、陵邑、道路、修陵人居址、修陵人墓地等十多個。

 當中,陵園是中國古代陵墓的結構主體,是公、王、帝們地下陰宅的整體象徵,在考古學研究中一般情況下可視為圈定陵墓、界劃陵區的重要標誌。而封土早期的主要功能是封護墓穴,後亦演變為陵墓的地標性建築。早期的秦陵未見封土,根據《雲夢睡虎地秦簡》「何為甸人,守孝公、獻公塚者也」的記載,可知秦人至獻公、孝公時陵墓始有封土;《漢書.劉向傳》中「及秦惠文、武、昭、嚴襄五王,皆大作丘隴」的記載則昭示了秦人陵墓封土的定型及擴大。

 至於陪葬坑,那是古代陵墓形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等級制度出現、社會財富集中在陵墓中的體現。有專家認為,陪葬現象最早出現於商代;及至殷商西周時期,車馬坑、人殉坑已經出現。秦人從春秋早期到戰國中期以前,一直沿襲殷商車馬坑從葬的古老葬俗,每座陵墓營建數量較少(一至兩座)的車馬坑作為其陪葬;到戰國晚期秦人稱王之後,陪葬坑的數量急劇增長,陪葬內容也增加了珍禽異獸。一直到秦始皇稱帝,陪葬坑不僅數量上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種類也發展到包括兵馬俑、百戲俑、石鎧甲、青銅水禽等在內的「車駕及廄苑類」、「武備類」、「苑囿及宮廷娛樂類」、「府藏坑」四大類。陪葬坑的形制也由較為單一的瓦刀形、長方形等演變為小型豎穴土壙、帶槨室或壁龕的小型豎穴土壙、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等三類六式。

 園寺吏舍是陵園長奉職官舍。先秦陵墓的園寺吏舍之類建築,文獻未見,考古資料也無披露。《周禮.春官宗伯》有云:「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為之圖。令國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數。使皆有私地域。凡爭墓地者。聽其獄訟。帥其屬而巡墓厲。居其中之室以守之。」此處的「居其中之室以守之」的「室」似乎與管理用建築有關。秦始皇陵發現了目前所知最早、最確切的「麗山食官」遺址。「麗山食官」在陵園西側的內外城之間,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69米,面積達33900平方米。遺址刻在陶器上的文字見有「麗山食官」、「麗山食官右」、「麗山食官左」。在麗山食官遺址之北另有兩處大型建築遺址,有學者認為也當屬陵園管理官員、侍奉陵寢的宮人及守護、勤雜人員的園寺吏舍建築群。

 最後,陵邑是秦漢時期為修建、保護、供奉、管理陵墓而營建的位於陵墓附近的居民點,也是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園邑之興,始自強秦」,陵邑是秦始皇的創舉。即便在先秦陵墓中,也沒有發現任何有關陵邑的考古資料,亦找不到與陵邑相關的文獻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享國三十七年。葬酈邑。」秦始皇陵園西側的麗山食官遺址曾出土的有「麗邑二升半八廚」和「麗邑五鬥崔」陶盤和陶鐘。到了西漢,陵邑發展為專設的縣級行政區劃,兼具有特殊的政治、經濟意義。

結語

 焦南峰表示,秦陵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田野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有關歷史的專家亦對秦陵進行了多學科、多方位、多角度的綜合研究,所得的成果是中國一項重要的考古成就,具有極深遠的意義。(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與港府合辦 藝術行政人才發展計劃 (圖)
讀城記•新加坡:三生三世 (圖)
耶魯大學合唱團與哈工大師生共享音樂之趣 (圖)
United Mutants為正義發聲 (圖)
歷史與空間:秦公、王、帝陵的考古學研究 (圖)
亦有可聞:端午的期待 (圖)
文藝天地•心靈驛站:旗袍物語(五)
文藝天地•試筆:心 殘
文藝天地•生活點滴:回憶蘆葦蕩 (圖)
百家廊:青春可以是不老的 (圖)
琴台客聚:讓冰封的智水解凍 (圖)
翠袖乾坤:藝人退的藝術
天言知玄:慎為善
生活語絲:姨母的故事
隨想國:氣 味
路地觀察:推理尚未成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