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汪明荃 與粵劇藝術的緣與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汪明荃是家喻戶曉、深入民心的香江女星,更是心繫傳統人文價值傳承的香港女兒。她有太多個身份——電視演員、節目主持人、歌唱演員,但她更是一位粵劇演員。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她與林家聲合演的《天仙配》,便打破了香港粵劇史上的賣座紀錄。加入粵劇藝術工作人員專業組織八和會館三十年的她,因多次擔任理事會主席一職,而肩負起了推動粵劇發展,承傳這門藝術「道統」的重任。其中的奉獻與耕耘,值得所有深愛粵劇的人們去記取。故而今次,我們再度走近汪明荃,關注的不是她在演藝與歌唱中的流金年華,而是她為粵劇所付出的那些歲月。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彭子文

八和會館清朝光緒年間落成於廣州,但後來也擴展到其他地區,香港的八和會館是從粵劇從業人員散班後住宿的「八和公寓」演變而來,經歷幾次改組,成為統理粵劇整體事務的組織。所有做大戲吃粵劇這碗飯的工作人員,無論台前幕後,都要加入會館,相當於是從業者入行的一道行規與門檻。八和會館的規矩是不收玩票,入得會就一定要做專業演員。當年汪明荃演繹《天仙配》,也需要入會,她本人確實對粵劇有很濃厚的興趣,又勤學苦練,於是經過介紹人引薦,行了正式的拜師儀式,才進八和會館的門。

 隨著時間流轉,會館每兩年一次舉行理事會主席選舉,汪明荃受邀參選,以一票之差勝出。有趣的是,這關鍵一票,當時是會內一位「叔父」問神得來。汪明荃回憶說:「當時會內兩派競爭,那位叔父對我並不十分了解,不知我是否徒有虛名,難以下決定,便在神像前問杯,將選擇權交給神明。」因而冥冥之中,能夠當選會館的首位女性主席,或許也真是天意—注定了她要擔起帶領會館發展的責任與使命。

從爭取會館資源到救亡新光戲院

 正因為對粵劇藝術的興趣,汪明荃也了解粵劇演員在生活環境和經濟處境上的弱勢。「很多演員年紀大了就轉行到中下層,譬如去做的士司機,他們沒甚麼積蓄,過身後的殮葬費用都常成為問題。」因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她就任會館主席後,先是將會內理事會的架構正規化、辦公室化,緊接著就向東華三院尋求援助,當時東華正在改建一處停屍間,在汪明荃的努力下,八和會館獲得了其中三百個骨灰龕位。「現在會館的老演員過身後其骨灰安放在其中的有一百多位,主要是想為上了年紀的成員解決後顧之憂,因為他們其中很多又無兒女。」同時,會館也會將一年做的幾十場神功戲中所用的聖物拿出來競投,這也相對能為演員們增加收入。

 在回歸前粵劇缺少廣泛重視的大環境下,汪明荃仍然爭取到了第一批撥款,會館正式獨立註冊了八和粵劇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聯合主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廣收學員,設立初班及高班,每年在高山劇場舉辦實習和結業演出,這舉措在本土粵劇人才培養史上是不可被忽略的重要一筆。

 汪明荃在一九九七年後,從八和主席的位置上退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本行電視演出中,一度過了一段相對輕鬆的日子。但二○○五年的新光事件,卻又將她與粵劇發展的命運緊牽一處。新光戲院原來是中銀資產,但由於金融風暴的原因中銀將其賣出,戲院當時相當殘舊,唯有收檔,新業主希望將其改裝為超級市場,這便意味著香港將失去一個重要的粵劇演出場地。汪明荃表示:「因為如果要是租用政府的會場演出,一般要提前四個月去申請,而且需要支付數額很大的押金。意味著劇團需要有五十到一百萬的可支配現金,才能租到。但新光則很方便粵劇劇團運作的,不用像政府那邊等排期,打個電話給經理,即刻就知道是否有檔期。」所以,「新光」的存在至關重要。

 汪明荃受托之下,代表香港粵劇界出面,與業主商討續租,救亡「新光」。藉此契機,本土粵劇的發展才真正引起政府關注,時任民政局長的何志平更承諾增撥資源——而之所以獲得這些改善,則得益於背後汪明荃的挺身而出,真正迫使政府去正視粵劇界在場地方面的需求。

 二○○七年,汪明荃再度擔任八和會館主席。如今粵劇發展的情勢已轉好不少。汪明荃說:「像沙田大會堂在和粵劇營運創新會以場地夥伴的形式合作,文化中心固定有兩個粵劇檔期,還有高山劇場。」此外,「粵劇發展基金」也在支持「香港青苗粵劇團」的運作,培養新秀演員,接續粵劇的表演力量;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計劃,在八和會館全體理事及粵劇界的支持下,去年一年內籌劃了超過二百場粵劇演出,刷新了本港紀錄。汪明荃認為:「重要的是政府看到我們的需求。」

背負名銜 自然就有使命感

 早在首次出任八和會館主席時,汪明荃便積極為會館買會址,更籌辦八和學院。到了二○○七年她再度回到會館時,為適應時代的轉變,配合社會的需要,對學院進行了重新定位、制定策略,希望在粵劇教育上有新的突破。學院開始致力對在職粵劇演員提供深化訓練,提供「粵劇精研課程」及「技能提升計劃」。而「粵劇精研課程」中的編劇班,除了由著名編劇家葉紹德先生擔任主要導師,還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將粵劇的編劇方法進行了詳細整理,所有入門的知識技巧都被系統梳理出來,結集成書。「另外我們也和保良局的兩間中學合作,希望從中學生開始普及粵劇常識,將粵劇藝術納入初中的正規藝術課程。」

 汪明荃對粵劇的長遠發展保持樂觀,她認為粵劇在香港十八區的廣大觀眾中被普遍接受。「每一區都有粵劇活動,很多師奶專門去深圳學習粵劇,收音機也整天在播放粵曲。」二○○五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年之內,香港演出了一千六百多場粵劇,可見這門藝術在民眾中受愛戴的程度。汪明荃指出:「我們的硬件也比原來好多了,最令人高興的是還有西九,西九可以成為粵劇的一個國際化平台。相比之下,內地有很多劇種,能夠接續保存的卻並不多。反而香港能夠原汁原味地去保存自己的戲曲文化。」

 自小甚麼戲曲都喜歡的汪明荃,坦言走上這條推動粵劇傳承保育的道路,是責任使然。「我曾經是人大代表,後來又做政協委員,我背負著這樣的名銜,自然有這樣的使命感。粵劇是香港自己的文化,我有這個責任去為粵劇界做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汪明荃當然在電影電視界有同樣的影響力,但她認為:「電影電視界已經有很多人在做很多事了,我認為粵劇界更需要人幫。」於是,三十年來,她無私付出,用自己的情感與努力,澆灌愛護著粵劇文化的這片土壤。

相關新聞
利乙鋒的書畫情 (圖)
走東走西:遊蕩翡冷翠 (圖)
南博主題歌百花齊放 (圖)
林東鵬舊金山展示「好奇匣」 (圖)
汪明荃 與粵劇藝術的緣與情 (圖)
小女生的藝術之旅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