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本報記者何凡 攝
環保事業是一項沒有終點的接力。
承載著統籌謀劃人口、經濟、國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任,《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橫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的大戰略規劃。規劃出台以來,各界密切關注著其實施與完善的每個新動向,在此次政協常委會會議第二專題組的討論中也沒有例外。
一位國家發改委官員表示,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都已建立補償制度框架。另一位原發改委官員說:「從今天看,更大的問題是如何將功能區規劃的指導思想變成生活中的現實。」這兩位發言的政協常委,就是當年負責制定該規劃的杜鷹與陳德銘。
規劃舉世空前
陳德銘現已出任海協會會長,出席政協會議次日便將赴滬,出席重要的兩岸兩會領導人會議。他曾於2006年履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負責發展規劃、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等方面工作。「我這次主要是帶著耳朵來聽的。」可他在討論前晚特意翻閱了當年的很多資料。
他回憶道:「當年,國務院成立了主體功能區規劃領導小組,由我擔任副組長具體負責。這是全世界第一個進行的嘗試,有很多獨到之處,亦有欠缺的地方,但總體看來思路是向前走的。我們把2000多個縣的所有基礎資料建立數據化儲備,分析各種要素權重,並預計到國內經濟未來幾十年發展的高峰與低谷可能出現的變化,提出了很多方案。」
探索市場路徑
「發改委當時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希望規劃能有一定的法律地位,以保證有效貫徹;二是規劃的實現路徑、政策措施。我粗算過將所有的財力都押上去,也不夠治理所需。」陳德銘認為,國家宏觀經濟在財政、金融及各種調控政策已盡了比較大的力量,關鍵是應更多通過市場的方法手段,發揮市場高效資源配置的優勢。
誠如他所言,國家環保部最新發佈的《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8年中央財政設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以來,轉移支付範圍不斷擴大,轉移支付資金量不斷增加。去年,轉移支付資金達371億元。
杜鷹表示,下一步應進一步明確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的各自責任,明確「誰開發、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通過開徵環境稅、資源稅等方式加大補償投入,吸引社會資金豐富補償金來源,嘗試包括碳匯、排污權在內的多元化補償機制。
陳德銘表示,治理環境污染要有緊迫感,也需長期不懈,全民行動。他以英國擬建的「超級下水道」舉例說,泰晤士河正籌劃在河床下挖一條密封管線,將河域排污點與污水處理廠相連,這個巨大的排污工程通過市場招標,沿河企業與民眾也將交費支持。「英國大氣、水污染治理已取得很大成績,但至今還在繼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