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盧文端
盧文端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6月25日至28日,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展開訪台之行。張志軍訪台的突出亮點,是深入台灣基層,傾聽台灣人民的聲音,展示大陸積極務實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誠意和努力,有利於兩岸人民減少分歧,增進情感。張志軍首次訪台,建立起兩岸事務部門常態化的聯繫溝通機制,有利於雙方增進了解、深化互信。訪問過程中,張志軍遇到一些不文明的抗議,但這並不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更不會影響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勢所趨。張志軍成功訪台,體現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為兩岸關係良性互動創造積極條件,不斷破解妨礙兩岸關係發展的難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襄盛舉。
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溝通機制常態化
張志軍此次訪台,是對今年2月份王郁琦訪陸的回訪,表明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常態化溝通聯繫機制的建立和正式運作。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國台辦與陸委會建立直接聯繫,進行有效溝通,有利於雙方及時應對和處理兩岸交往中遇到的重要問題,推動兩岸關係繼續向前發展。
今年3月,台灣發生「反服貿」風波後,外界曾擔心會影響張志軍訪台的行程,甚至擔心大陸對台政策發生逆轉。此次張志軍排除各種干擾,實現國台辦主任首次訪台,是兩岸關係發展難能可貴的新突破,釋放出兩岸堅持制度化協商和交流合作不動搖的信號,是兩岸政治互信不斷鞏固的具體體現。
體察台灣基層心聲 加深兩岸了解
隨着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進一步的開拓不會一帆風順,也是兩岸關係演變的特徵。尤其是台灣基層未能充分享受大陸的惠台政策,年輕人就業前景欠佳,難免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疑慮。張志軍訪台之行,除了兼任高層黨職的地方首長外,並沒有安排與藍綠兩派陣營領導層人士及台灣富商會面,相反到充滿台味的普通人中間去「走親串友」,成為張志軍訪台的重要內容。
在訪台的4夜3日時間,張志軍足跡遍及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彰化縣,行程涵蓋台灣北中南各地。從訪問的內容來看,他與島內藍綠專家學者、大學生、農漁民、少數民族鄉親、中小企業業者、大陸配偶、宗教信眾等各界人士廣泛接觸,深入傾聽台灣各界、各階層民眾,特別是「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階層收入、中南部民眾以及台灣青年)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意見與建議。張志軍親身訪台「走透透」,將「觸角」伸展到台灣草根,以便了解一個真實的台灣,是大陸對台政策更具信心、更趨務實的具體展現,對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意義深遠。
張志軍在高雄市訪問期間,曾遇到極少數示威者抗議,甚至潑漆。這種無禮的行為在島內受到輿論的抨擊。高雄市長陳菊、新北市長朱立倫、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均表示,來者是客,應該以禮相待,丟油漆非台灣人的待客之道。台灣《聯合報》社論指出,「喧騰衝撞不是自由,抗議叫囂未必等於民主,少數暴力更難美其名多元。」可見,即使兩岸關係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和平發展的大潮不可逆轉,台灣主流民意支持兩岸透過交流互動聆聽對方、理解差異,促進兩岸關係持續深化。
堅持「兩岸一家親」 增進凝聚力向心力
張志軍此次訪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的「兩岸一家親」理念,以大智慧、大視野處理對台問題。習總書記非常熟悉台灣事務,極為關心兩岸關係發展,對台灣同胞有着特殊感情,一再強調,「只要我們都從『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出發,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輿論正面評價成果 期望兩岸穩步前行
張志軍作為國台辦主任,親自擔負起溝通兩岸基層民意、傳遞兩岸政策信息、增進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任務,通過面對面地向台灣民眾說明大陸對台政策與理念,化解台灣基層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疑慮、焦慮,進一步增進兩岸同胞之間的骨肉之情,這些都將大大增進兩岸之間的彼此認同,增進兩岸共同推進和平發展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張志軍訪台之行,輿論高度關注,給予正面評價。
台灣《聯合報》指出,從「張王會」的各項共識可以看出,大陸已經釋出了實質的善意,顯示大陸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採取務實的態度,坦然面對台灣3月學運所顯示出的對於兩岸關係的疑慮和阻礙效應,以實際行動化解不利的因素。
《中國時報》的文章認為,張志軍規劃的基層之旅,可以看出大陸對台工作既務實地開展會談,也爭取基層弱勢族群對兩岸和平發展的認同。
新加坡《聯合早報》文章認為,張志軍此次訪台,行程重點擺在聆聽民意,反映了對台工作出現了調整。經歷了台灣「太陽花學運」(註: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活動),大陸這回採取靈活身段,不但在現實上有利於為日後兩岸正式政治談判鋪路,更展現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自信心。
事實證明,只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之間就沒有越不過的「雷池」。張志軍訪台之行顯示大陸對台政策更主動積極,敢於迎難而上,對台工作更細緻、多元、全面,相信台灣方面也會感受大陸的真情實意,以善意和誠意與大陸相向而行,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穩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