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偉
反對派立法會議員繼早前「聯署」反對人大「8.31」決定後,日前又設立所謂「反抹黑小組」,為將來否決政改方案預早「消毒」。顯而易見,這是激進派再施綑綁計,在政改方案未出台之前,就擺出一副玉石俱焚的姿態,並且揚言要為否決政改作準備。如果反對派繼續擺出一副「戰鬥格」,試問還如何務實商討政改?
政改博弈到現在為止,溫和派不是沒有伸出過溝通之手,也曾經反對過激進派主張的「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但很快就被激進派再次綑緊,為溝通之路不斷設下障礙。溫和派不希望見到普選,不認同一人一票選特首嗎?恐怕不是,而是在政改博弈上,在與激進派的較量上,溫和派屢屢處於下風,被迫得左支右絀,「船頭驚鬼,船尾驚賊」所致,當中主要原因是溫和派在司徒華之後一直缺乏領軍人物,沒有可以統合溫和派的人物。
相反激進派個個都是「好勇鬥狠」,不論是「教主」黃毓民、「國師」陳雲、「皇上」黃洋達,以及「人民力量」、社民連,儘管各有恩怨,但彼此目標都十分明確,就是要將反對派綑綁起來,將政改否決。這樣才可以令政改爭議一直持續,社會對立嚴重,才有利激進派發展。所以,在這個大方向上,激進派是高度統一,利益相同。「人民力量」、社民連當年在「真普聯」內施壓,黃毓民和黃洋達在外面「發難」,結果成功將反對派全數綁在「公民提名」的旗幟之上。
激進派這種伎倆其實並不陌生,2010年的「五區公投」就是一場綑綁反對派的計中計。但當時溫和派有司徒華壓陣,識穿了黃毓民計謀,直指「黃毓民不可信」,力主民主黨不參與、不支持、不配台。及後更看準民意走向,更重要是看準政改通過後有利的政治形勢,於是推動民主黨支持政改。當時激進派同樣是磨刀霍霍,「喊打喊殺」,又狙擊又辱罵,但司徒華不為所動,不動如山。最終結果如何?就是激進派在政改博弈中大敗,公民黨由盛轉衰,社民連及後更急速分裂,溫和派贏了漂亮的一仗。
可惜將軍一去,大樹飄零。溫和派甚麼時候開始改變了溫和理性路線?正正就是司徒華去世,而張文光、李華明等溫和派代表人物相繼「全退」之後。導致溫和派雖然在人數上仍然是主流,但卻缺乏一錘定音式領軍人物,一遇到黃毓民等「鬥爭專家」,立即招架不住,被迫跟隨其指揮棒起舞。現在政改進入見分曉階段,也是溫和派的最後機會,如果他們不能擺脫綑綁,不必等到6月表決,當下已可判政改「死亡」,而他們也將成為最大輸家。
溫和派當前首務,並非要設立甚麼「反抹黑小組」,而是要推舉出領軍人物,統合溫和派,負責最後階段的對話協商,將志在破壞的激進派排除在外,把握最後時機,扭轉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