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舒萍(右三)在北京奧運會非遺展香港館做志願者。 本報山東傳真
2003年,在廈門大學念人類學研究生的舒萍和準備出國的男友一起考托福,沒想到男友臨時改變想法要留在國內。而舒萍正好看到香港科技大學人類學博士的招生信息與自己當時的研究方向相近,當即決定準備資料申請入港讀博。就這樣,她「陰差陽錯」地進入科大讀書,踏進了人類學研究的大門,「一腳踏進來,就沒再踏出去」。
調研菲工生存狀態
人類學專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調查」,導師安排她去做一個香港菲律賓工人的調研。於是她每個周末都會到中環,通過畫圖、拍照或者聊天等方式去觀察菲律賓工人,後來便融入到她們之中,和菲律賓工人們一起去教會、燒烤等聚會活動,進一步地感受她們在香港的生存狀態。
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舉行了系列文化展示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即是其中一項。因導師對香港的鄉村社會和移民文化一直比較關注, 舒萍亦由此成為此次展覽香港方面的六位志願者之一,代表港府在奧運村進行志願講說和布展。
傳統增加身份認同
「當時很多內地人看到香港保留的傳統文化元素諸如拜神、舞火龍時都匆匆而過,反而是在維多利亞港的照片前留影。」舒萍無奈地說,在他們眼中需要破除的「老舊傳統」,恰恰是香港社會變遷過程中依舊發揮茩垠n作用的文化紐帶,香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這樣的紐帶既能夠連通各個群體,又能增強彼此的身份認同。應該慶幸,「文革」中內地文化傳統的斷層在香港得以保留,讓香港能在新舊融合中更加多元和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