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漁護署從今個月開始,以5個地方作為試點,移走共40個垃圾桶、垃圾槽及垃圾分類回收箱。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鮑旻珊)為了培養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意識,漁農自然護理署從今個月開始,以大埔滘郊野公園及4個郊野徑作為試點,移走共40個垃圾桶、垃圾槽及垃圾分類回收箱,在試行計劃一年後,會進行檢討,再決定是否擴大計劃範圍。有行山市民表示歡迎計劃。
漁農自然護理署早於2010年開始逐步減少全港各區的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的垃圾桶及垃圾槽,由當時的2,870個,減少至2014年的2,385個;垃圾分類回收箱則一直維持1,700多個。而垃圾桶及垃圾分類回收箱大部分設置於在郊野公園內的康樂場地,如燒烤、野餐和露營場地,部分則設於遠足徑。
漁護署從今個月開始,以5個地方作為試點,移走共40個垃圾桶、垃圾槽及垃圾分類回收箱,只保留出入口的垃圾箱,地點包括大埔滘郊野公園、大欖涌郊野徑、馬鞍山郊野徑、鳳凰山第三段及龍脊。署方亦會在移走垃圾桶的位置加添提示牌,及在出入口掛上大型宣傳橫額。
指垃圾桶引動物「搵食」
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陳靜嫻日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垃圾桶的設置就好像「鼓勵」行山者將垃圾棄置,今次計劃目的是培養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及減廢的意識。她指,垃圾桶會影響自然原貌,並會吸引一些猴子及野豬「搵食」,影響牠們的身體健康;若棄置不當,部分垃圾難以分解,嚴重影響環境,「即使蘋果核都要個幾月才能分解。」
陳靜嫻又稱,有信心推行計劃,在未移走龍脊的垃圾桶前,桶內外都塞滿垃圾,但在移走後,垃圾桶本來位置不但沒有垃圾,垃圾量亦有減少。在計劃試行一年後,會視乎試點的情況及數字,經分析後,再決定是否擴大範圍及移走出入口的垃圾箱。
市民:郊野公園「零桶」可行
帶同小朋友郊遊的李先生表示歡迎計劃,認為自己帶走垃圾對環境有好處,自己平日亦會自備水樽,減少垃圾。他指,香港可參考日本的做法移走垃圾桶,並認為香港長遠而言,移走全港郊野公園內的垃圾桶是可行的。
漁護署於昨日開始,聯同17個環保團體及遠足團體,展開公眾教育活動,包括相片展覽、公眾講座、郊野公園體驗日營及攤位遊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