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習近平:全球抗暖化 棄零和博弈


放大圖片

■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領導人活動開幕式並發表講話。 美聯社

重申中國重磅氣候承諾 籲發達國家多點擔當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報道: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在法國巴黎布爾歇展覽中心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來自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大會開幕活動,為巴黎協議談判提供政治推動力。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講話,闡述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張,重申了在此前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中作出的重磅氣候承諾,強調中國會努力履行。他呼籲各國要摒棄零和遊戲的狹隘思維,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承擔更多責任,並要履行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巴黎氣候大會的目標是就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框架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因此也是近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氣候大會。

中國元首首出席 引雨果促下決心

當地時間中午1點,習近平出席開幕大會並發表講話。這也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出席氣候大會。

習近平講話由恐怖主義談起,稱恐怖主義阻擋不住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之後引用法國作家雨果的話稱,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提出巴黎協議應該在制度安排上促進各國同舟共濟。除了各國政府,還應該調動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全社會的參與。

習近平表示,巴黎協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作為全球治理的一個重要領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鏡子,給人們思考和探討未來全球治理模式、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寶貴啟示。

尊重發展國國情 各國責任應有別

習近平提出,發達國家應該落實到2020年每年動員1,000億美元的承諾,2020年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加有力的資金支持,並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氣候友好型技術;協議應該有利於照顧各國國情,講究務實有效;應尊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國內政策、能力建設、經濟結構方面的差異;應對氣候變化不應該妨礙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歷屆談判中,資金落實問題多為發展中國家詬病。習近平亦指出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氣候變化談判中一項重要原則--應得到遵守。

10個低碳示範區 明年在發展國啟動

對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習近平表示,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積極參與者,目前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未來,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部分,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措施。

習近平重申了中國此前作出的承諾,並稱中國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承諾:203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到20%左右,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

此外,除了已經宣佈建立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習近平宣佈,2016年中國將在發展中國家啟動10個低碳示範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以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

相關新聞
習近平:全球抗暖化 棄零和博弈 (2015-12-01) (圖)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主要舉措 (2015-12-01) (圖)
習奧巴黎再會 共推協議達成 (2015-12-01) (圖)
會見奧朗德 撐大會成功 (2015-12-01) (圖)
外媒︰全球氣候治理 中國成領導者 (2015-12-01)
議程緊密 不排除推遲達成協定 (2015-12-01) (圖)
氣候峰會進程安排(巴黎時間) (2015-12-01)
江西海昏侯墓創考古之最 (2015-12-01) (圖)
出土珍品譜寫多項第一 (2015-12-01) (圖)
採低壓氧倉技術 屬世界首次 (2015-12-01) (圖)
文物完好 觀者震撼 (2015-12-01) (圖)
墓主疑為漢廢帝劉賀 (2015-12-01) (圖)
APP整合特色美食 浙男網售私房菜 (2015-12-01) (圖)
受阿里熏陶 重企業價值觀 (2015-12-01) (圖)
重視用戶體驗 拒絕促銷吸客 (2015-12-01) (圖)
習近平赴巴黎大會 助構氣候治理框架 (2015-11-30) (圖)
潘基文肯定中國推動氣候談判 (2015-11-30)
上萬軍警荷槍實彈 力保大會安全 (2015-11-30) (圖)
全球2千場活動 籲就減排達協議 (2015-11-30) (圖)
奧巴馬欲將氣候政策當作政治遺產 (2015-11-3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