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是全球大學發展的焦點,是次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獎學金,策略性地對準亞、歐以至非洲60多個國家的學生,毫無疑問是支援大學國際化、開拓新機遇的重要措施。
事實上,「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亞洲部分,正正是近年香港院校的「國際化目標」。根據教資會數字,2004/05學年八大資助課程中,內地以外的亞洲學生只得211名,至2014/15學年大增12.4倍至2,831名;而同期內地生增幅為2.5倍,其他地區的學生增幅則為3.6倍,最熱門的「增長點」顯而易見。現時世界各地院校紛紛以獎學金挖人,是次獎學金就由政府出錢,協助院校吸納不同地方的尖子,亦有助年輕人擴闊視野,讓香港社會把握機遇。
去年底由教資會舉辦的博士生分享會中,就有受惠於「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來自土耳其的博士生大讚香港學術水平高,但自己並非出身富裕之家,假如沒有獎學金根本不可能在港讀書,而他們優秀的頭腦,亦為本地學術發展注入動力。
雖然大學校長會對「一帶一路」獎學金表示歡迎,但有批評者以二元對立思維曲解政策的運作及受惠對象,更將自己個人的偏見及誤解以訛傳訛,挑起「搶資源」矛盾,令人惋惜。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