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宋太宗面對批評


安立志

小時看連環畫,總認為宋太宗是昏君,正是他,庇護潘仁美,陷害楊家將。長大才知道,宋太宗地位比較尷尬,秦皇漢武他沾不上邊,唐宗宋祖沒他什麼事。他只是北宋第二任皇帝,而非北宋「第二代」領導核心。他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為避皇兄之諱,趙匡乂更名為趙光義。他登基後,為免因避諱而「走光無義」,又改名趙炅。

趙光義其實是一位有作為的領導人。在他任內,併吳越、取漳泉、滅北漢,一統華夏。雖然北伐契丹、南征交趾(今越南)遭遇挫折,畢竟促進了國家統一。在內政上,他擴大科舉取士,修纂大型類書,限制節度權力,確立文官政治,為賡續三百多年的宋祚奠定了基礎。當然,討論中國的開國皇帝不能以美國的開國領袖華盛頓、傑佛遜作參照系。在皇權體制下討論趙光義的施政,如同發掘古墓,雖然於國無補,畢竟聊勝於無。

宋太宗趙光義與唐太宗李世民經歷有些近似,登基之前,都曾經歷金戈鐵馬。當上皇帝後,除了戰事,更多的是國家治理。「馬上得天下」與「馬上治天下」是兩碼事。趙光義不同於晉惠帝那樣的白癡,然而,以「一人治天下」,智慧和經驗畢竟有限,因此,開明的帝王就有了集思廣益的必要。

有宋一代,官制沿襲唐制,比如拾遺、補闕,大抵源於武則天時期。趙光義認為,只是拾遺、補闕還不夠,必須從職責上予以加強和充實。端拱元年(988)二月,趙光義即改左右補闕為左右司諫,左右拾遺為左右正言。司諫與正言顯然不同於拾遺、補闕,其職責是,對朝廷的闕失,大事廷爭,小事論奏,賦予其對中央決策公開批評和質疑的職責和權力。這已經超出了集思廣益的範疇,體現了一定的批評監督的性質。不特如此,揆諸北宋,還有諫議大夫與諫院之設。如果說唐代魏徵的直諫,主要以個人責任感為基礎。那麼,宋代一批著名諫官的崛起,則取決於制度的保證,從而對皇帝的「乾綱獨斷」實施一定的規勸與提醒。

為充分發揮諫官的作用,當年三月,他又下達詔書,批評一些身負「職在箴規,任司獻替」的監督官員「尚於宴安」、「多於拱默」,無所作為,尸位素餐(「因循而備員」,「尸曠以何堪」),要求這些監督官員就中央施政闕失提出意見和建議,舉凡「政教之堙鬱,典章之缺漏,國蠹民瘼,悉當上言,無有所隱。」趙光義鼓勵官員直言、敢言是有確定範圍的,那就是「堙鬱」的政教,「缺漏」的典章,甚至「國蠹民瘼」,並不包括論證其如何正確,闡述其如何偉大。歌功頌德、阿諛奉承,根本不存在敢不敢的問題。

漢武時代,枚乘、東方朔之輩,都因諛文或美言(「徒以作賦」、「敢肆大言」)得到提拔,受到寵信。歷朝歷代,都有一些無德文人,以論證朝廷英明正確為職業,以歌頌皇上偉大光榮為專長,目的只為邀寵獻媚,幹名采譽。針對這一問題,淳化五年(994),趙光義下詔,鼓勵京朝、幕職、州縣官員對「時政闕失,民間利害」直言極諫,禁止上述人員以「獻詩賦、雜文」(這裡的「雜文」,當然與魯迅式的雜文無關)為名,報喜不報憂,對朝廷無原則的歌頌與吹捧。應當說,在這一問題上,趙光義的頭腦是清醒的,他欣賞前者--「難進易退者,賢達之令猷」;他鄙夷後者--「自衒自媒者,士女之醜行。」

趙光義的執政風格不僅載於正史,在當時一些文人撰寫的野史或筆記中也有反映。南宋朱弁記下這樣一件事。淳化年間,雍丘(今河南杞縣)尉武隆越級上書,建言「乞裁宮人」。這個地方官大概認為,國家機關公勤人員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趙光義對宰相談起此事:「小官敢論宮禁之事,亦可嘉也。但內廷給事二百人,各有執事,而灑掃亦在其中,若行減省,事或不濟。蓋疏遠之人所未諳耳。」這段話,一方面對基層官員敢於批評中央予以肯定,同時又指出,基層官員不了解上面的實情,國家機關只有200名公勤人員並不算多,因此他反映的問題並不屬實。一個地方官,情況不明,妄議中央,該當何罪?宰相更認為,此事應「以妄言置法。」如此處理,趙光義並不同意,他指出:「以言事罪人,後世其謂我何!」趙光義還是十分看重身後名節的--如果我以言論治人以罪,後人會如何看我呢!據朱弁介紹,「宰執皆慚服」。不以言罪人,反映的只是趙光義個人的胸懷與氣度,這與現代政治所保障的公民言論自由相比,值得肯定之處僅僅在此。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教堂與廟堂 (圖)
字裡行間:談談色情小說 (圖)
詩詞偶拾:流星
來鴻:垂釣一河時光 (圖)
古典瞬間:宋太宗面對批評
百家廊:拾荒者說 (圖)
聊易談經:解卦
思旋天地:解讀兩會予港人深刻啟示
發式生活:別小看中國人
書聲蘭語:不應刻意放大台灣史
翠袖乾坤:小熊小猴小丑
跳出框框:書
M+編年時序 呈現中國當代藝術 (圖)
植樹節看「老樹」畫展 (圖)
「絲綢之路--中國岩畫展」印度開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