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政府推出政策、提出發展方向,需要向市民陳述的是內容的合理性及具體操作,現今還要考慮部分人的「情緒抵觸」和可能出現的「政治干預」,這反映了什麼問題?就是個別人士非理性看待事件及「經濟政治化」的現象。
惠港變「收買」 投資變「控制」
有人將所有國家優待香港的政策措施視為「收買香港」,將內地企業家到港投資的資金稱為「紅色資本」,是「控制香港」的手段,再進一步「推論」為等同「殖民」。按如此邏輯,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有投資,是否等於中國在全世界殖民呢?外國人到處投資,又是不是到處在殖民呢?
以這些可笑的論述,去推翻嚴謹的政策措施,阻礙社會發展,近年在香港屢見不鮮。創新及科技局經歷3年拉布才能成立,令香港的創科發展一再推遲;香港建高鐵亦可被扭曲為「運送解放軍」,成為反對的理由,反對派拉布更令工程瀕臨停工,最終在果斷「剪布」下才能通過。
上述例子可幸最後取得進展,數年後可能看到的,是在金融以外展現出創新活力、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的香港。一念之差下,香港也可能成為缺乏創新科技動力、剩下一大片爛尾工程的城市,而這種毫無責任感、輕言反對發展的態度,正是香港「不能承受之輕」。 ■記者 甘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