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引入創新思維 檢討票價機制


港鐵接納政府要求,提早一年於明年檢討票價調整機制。本意為監管公營機構收費的「可加可減」機制,事實上卻成為「只加不減」甚至「自動波」加價,顯示檢討票價機制的不足,已經勢在必行。港鐵公司既然長期享有壟斷利益和獨家政策優惠,就不能漠視、推諉所應承擔的公共服務責任,在票價釐定上應充分凸顯關顧社會元素。政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與港鐵公司商討新的票價機制時,除了要強調把關人角色,還應該大膽打破思維窠臼,引入創新思維,助港鐵扭轉其一直以來的角色定位偏差,在票價釐定等方面更符合市民和社會的訴求和期望。

從實踐看,目前的「可加可減」機制,存在不少設計上的不足,既沒有納入港鐵盈利指數的扣減,也沒有考量經濟環境及市民負擔能力等因素,更不必經行政會議通過就可直接執行調價,結果「可加可減」事實上成了「只加不減」,令本意確保公眾利益的票價釐定機制,最後淪為港鐵的利潤保障機制。港鐵按照這方程式,在年年盈餘上百億的情況下,仍連續七年加價,惹得社會詬病不斷,可見檢討票價調整機制勢在必行。而作為公營機構的港鐵公司,在通脹節節攀升、經濟增長放緩、下行風險不斷增加的今天,也絕對應該從調整票價入手,帶頭為緩解本港的社會矛盾出力。

縱觀世界各國集體運輸系統的營運,絕大多數都處於虧蝕狀態而需要政府補貼。港鐵公司能夠年年賺大錢,歸根結底是因為其享有發展鐵路沿線物業的獨家權益和壟斷性的鐵路運輸收益。政府給予港鐵公司這些特權及優惠,完全是為了確保交通運輸的優質高效運營,是基於其公共服務的功能和屬性。港鐵既然享受了政府的「特殊補貼」,就不能逃避社會責任,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無視市民的權益。畢竟嚴格而言,市民才是港鐵的老闆,港鐵應擺正自身的角色定位,扭轉利字掛帥思維,在釐定票價時「飲水思源」,充分考慮回饋和責任,在鐵路業務上作出符合市民利益和期望的安排。

總結上次檢討車費調整機制經驗,政府成功要求港鐵為加幅封頂,不得超過本港家庭收入中位數增幅,並且要把部分盈利和因本身因素嚴重誤點的「罰款」,以回程車費九折的方式回饋市民。不過,因加幅封頂而減少的利潤額度,仍有辦法透過「可加可減」機制在未來2年時間追加填平,因此回程「優惠」等於羊毛出在羊身上,港鐵做出的回饋依然有限。政府此次商討新的票價機制,與其繼續在舊有的制度框架中繼續打轉,小修小補,不如打破慣性思維,跳出窠臼,另闢蹊徑。建議可從限制鐵路業務收益作為切入口,從根本上遏止票價上漲,另外針對自動加價這一極不合理、脫離政府監察的做法採取規管措施,以充分履行政府對於票價的把關職責,令港鐵的票價機制能夠體現作為一家提供公共服務機構的社會責任,讓市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港鐵服務和回饋社群的誠意。(相關新聞刊A9版)

相關新聞
「得過且過」陋習必須革除
引入創新思維 檢討票價機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