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清醒看待中國音樂水平

2016-07-23
■石叔誠。劉雨馨 攝■石叔誠。劉雨馨 攝

石叔誠1946年生於北京,16歲就舉辦了首次鋼琴獨奏會。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後,加入中央樂團成為鋼琴獨奏員。1983年,他獲得獎學金到德國科隆進修指揮,之後樂團來香港演出《黃河》鋼協時,便由他一人同時擔任獨奏和指揮。石叔誠也是最早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藝術家之一,曾兩度獲得文化部的嘉獎,被授予「優秀專家」稱號。被美國傳記研究院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列入《世界名人錄》的他,也是中國內地的第一位「施坦威藝術家」。

彈奏《黃河》鋼協近三十年,他形容這首曲子更像俄羅斯的樂曲風格,「靠近柴可夫斯基的東西多一點,在技巧難度上是很高的。」快人快語的他更指出由於曲子受歡迎,許多彈奏者都想嘗試,但有些人「沒有嚼爛就吞下去」,彈得「丟三落四,連滾帶爬」。「彈不下來十個音就省掉五個,反正大家聽不出來,就這樣。實際上,很多人對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也這麼彈,技巧達不到就混。但是彈貝多芬和莫扎特這麼混大家都聽出來了。但是彈這些,樂隊再一吵,就更聽不出來。」

音樂教育要跟上

近年來,中國多了鋼琴獨奏家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李雲迪、郎朗、王羽佳......好像中國的古典音樂水平正不斷飆升。對此,石叔誠持謹慎態度,「如果和國際上來比,中國鋼琴出的一批人應該都能達到一個水平線上。但是整個世界的趨勢,我覺得不是太樂觀。像過去的音樂大師們的一些內涵的東西,現在大家都不重視了。這種不重視是演奏家的問題還是時代的問題?過去我們評論一個藝術家時,會更深地去探討他內心的東西,他對作曲所表現的內涵的東西有沒有把握住,現在沒人太關心這個,而是關心他在舞台上表現得怎麼樣。所以這是整個時代的趨勢。還有各種鋼琴比賽,每年那麼多,形成比較膚淺的潮流。從技巧性和完整性來說,現在比過去做得更高,因為比賽的要求更高更難了。但是彈琴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功利,越來越商業化。商業化肯定是影響藝術性的,但能離開商業化嗎?確實離不開,大趨勢就是這樣。總的來說,中國是不錯,但沒有必要得意。中國出了那麼多鋼琴家,但這和音樂水平有多高,那是兩回事。我們要清醒,要多做些音樂普及的工作,中國的音樂教育應該要上去。」

香港中樂團《黃河》音樂會

時間:7月23日 晚上8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