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解決房屋難題 社會需共同承擔

2016-12-30

陳志豪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常務副主席

即使沒有列出相關數據,相信大家都清楚港人居住面積狹小,遠不及鄰近地區。近年,樓價狂飆,港人入息與樓價之間的差距愈來愈懸殊,白手興家的年輕人愈來愈難以置業。故此,發展商近年推出愈來愈多1、2百呎的「茤迣璁魽v,無疑是對準了市場需求及年輕中產的購買力,合乎「有怎樣的市場,便有怎樣的產品」之經濟定律。難怪茤迣璁鴝鼎馱@推出便迅即沽清,非常渴市。

前不久,有中小型發展商在屯門推出新盤,最小單位的面積更只有128平方呎,較一個私家車泊車位還要小,成為了近年本港面積最細的單位。由於該樓盤位置偏離市區,且面積非常細小,故同樣有可能成為近年入場門檻最低的「上車盤」,稱得上是「窮人恩物」。不過,縱然發展商用心良苦,但社會輿論似乎不太受落,劣評如潮,甚至被評為「荒謬」和「侮辱」。

說實話,我也覺得128平方呎的單位很荒謬,但更荒謬的豈非現時的樓市狀況?奮鬥一生,沒有人希望以茤迣璁鴔@歸宿,但理想總是受到現實的局限和制約的,「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當多數年輕中產已負擔不起200多呎至300多呎的小單位時,128呎的單位豈非沒有辦法之下的無奈選擇?

香港是個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加上港幣與美元掛u,在持續超低息和極寬鬆的環球貨幣政策下,實物較紙幣更保值,肯定會有大量投資性熱錢流入樓市,刺激本港樓價。針對這點,特區政府近年已增設多種樓宇買賣稅項,壓抑非本地需求和本港投資性需要,可謂對症下藥,是值得大家肯定的。有人批評梁振英特首上任後仍然壓不住樓價升勢,但試問一下,倘若沒有梁特首的各式辣招,樓市會否更癲狂呢?

除壓抑投資性需求外,梁特首近年更致力增加房屋供應,2014年提出了10年建屋48萬的目標,2015年則修訂為10年建屋46萬。但從樓價的變動上看,市民似乎認為政府的建屋目標並未符合社會實際需要,房屋單位長遠而言仍然供不應求。可見,房屋供應不足始終是推動樓價升勢的一大動力。

實事求是地看,香港是否沒有解決住屋問題的條件呢?不是的,正如梁特首所多次強調的,香港有約7成土地仍未開發,而本港的建築技術是足以在不同的地勢上建屋的。欲改善港人的住屋問題,讓更多年輕人置業安居,擺脫居住面積愈來愈狹小的趨勢,便必須大幅增加房屋供應和土地供應。這問題不在於香港和特區政府有沒有能力去解決,而是市民願不願意支持港府去解決困局的問題。香港住屋狀況會否繼續荒謬?這是所有港人也無法迴避的問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